吴裕萱/食药署与彰检合演的灭顶乌龙
号称「食安英雄」的彰化地检检察官大动作起诉、却无法证明顶新油品不能供人食用,成为顶新越南油案一审无罪主因。而食药署查验顶新报关猪油原油合格在先,事件爆发后又质疑油品来源,造成数月来民众对于食安问题的恐慌。对此,笔者认为,食药署署长姜郁美应负最大责任。
顶新油案爆发后,诸多油品专有名词和检验数据意义令民众充满疑惑,检察官非食品专业,本就需仰赖食药署协助办案,但面对担心吃下不良油品的台湾民众,食药署不仅未在第一时间以主管机关身份出面说明、安抚人心,还让检察官去顶新油厂抽样时,未以正确的分层混合抽样方式取样,甚至为了求快而采准确度相当低的快筛法来检验,得出一份错误百出的重金属超标检验报告作为起诉证据。
最后,食药署更放任无知又嗜血的媒体继续渲染夸大,将正常制油程序的精炼设备形容成点石成金的「炼金术」,将精炼中的脱臭程序反推成原料油品质低劣,造成民众臆测、检察官以错误观念起诉犯罪,更加深社会误会与恐慌。
事实上,精炼是世界各大油厂普遍使用、让油品稳定性提升的正常技术,国内其他大厂如大成长城、大统益都有跟顶新一样的精炼设备,市面上的油也多经过精炼,食药署何以放任媒体名嘴将精炼说成是顶新独门的黑心技术、让民众以为精炼油不可食用?如此不是扼杀油品产业的发展吗?
再者,被检方误以为是油品酸败指标的「酸价」,其实酸价高低指的是游离脂肪酸的多寡,酸价越高、游离脂肪酸越多,表示油品越不稳定,容易变质。游离脂肪酸本身无害,只是容易受光照或因为接触空气而产生氧化,精炼则是利用酸碱中和,将油品中的游离脂肪酸去除,在这个「脱酸」程序中会产生无法再使用的皂脚,对于业者来说是种损耗。
因此只要了解油品制程,就知道业者不会刻意压低成本来采购酸价高的油来作为原料,否则再经过精炼、为了达到酸碱中和,就必须有大量损耗,无论是制造时间、人力成本、原料耗损都不合算,怎么都不可能是点石成金的好方法。
此外,社会大众不信任顶新所提出种种以食用油名义采购、检验、进口报关等合法合格文件,却信任检察官与食药署,就是因为民众普遍相信司法与政府应该保障民众的权益。但当顶新以食用油名义报关,经食药署核发「输入食品许可通知」后入关,并缴交20%食用级关税,所有程序符合食药署相关规定。但事件爆发后,因为社会一面倒地指责顶新黑心,食药署却撇清责任,不承认当初核发的合格证明,前后不一的态度,让人如何相信政府?
近年来爆发多起食安事件,但政府动作明显慢一拍,总在重大事件爆发后才修法,欠缺对于食安问题的策略及方针,在一片倒的社会舆论下,变相增加检察官「不得不」起诉的压力。事实上,造成社会纷乱、让民众对食安不信任的元凶,不是被说成黑心的顶新,而是最该帮民众把关食安的食药署。
这场灭顶乌龙,彰检和食药署还要继续演下去吗?
●作者吴裕萱,食品检验专业人员。此文为读者投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