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中风」切到剩30cm!他11年来一吃就拉 移植后最想吃排骨便当

▲「小肠中风」切到剩30cm!他11年来一吃就拉,移植后最想吃排骨便当。(图/台北荣总提供)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65岁的黄先生,11年前突发性腹痛,罹患罕见的肠系膜动脉栓塞,俗称「小肠中风」,虽靠手术捡回一命,小肠却只剩下30公分,吃喝完全无法吸收,平均过15分钟就从肛门排出,只能靠打高浓度营养剂(TPN)系命,但长期注射也引发多次菌血症感染与猛爆性肝炎,直到今年8月接受小肠移植,终于能重享进食乐趣。

台北荣总今(11)日举办记者会,发表创院60年来完成首例小肠移植成果。黄先生主治、台北荣总外科医师蔡昕霖表示,小肠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复杂且艰巨的治疗,一来是肠道衰竭多发生在高龄患者,二来是患者注射TPN后,容易产生并发症,患者平均撑不过5年,就算真的等到移植,动过多次手术的腹腔,也多有器官沾黏,须仔细分离后再进行摘除手术。

▲台北荣总副院长黄信彰、主治医师蔡昕霖送黄先生红包庆祝重生。(图/记者严云岑摄)

黄先生在手术前,是由移植外科龙藉泉主任率领团队经过多次推演拟定计划,由儿童外科刘君恕主任、蔡昕霖医师及钟孟轩医师负责执行。在摘取捐赠者小肠时,受赠者移植手术也须同时进行,需在最短的器官缺血时间将小肠植入

蔡昕霖表示,黄先生沾除仅存的30公分小肠后,医疗团队把2公尺小肠缝入,由于小肠与心脏一样,有自己的节律,需在血液灌入后开始蠕动,才算移植成功。而当血管夹放开那一刻,血流流入小肠中,造成绵延不绝的蠕动,也让捐赠者大爱得以延续茁壮。

不过,移植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照顾才是挑战开始。蔡昕霖表示,小肠不像肝脏肾脏移植,能透过抽血检查指标,小肠移植后追踪,只能透过内视镜与切片定期检查

▲黄先生献花给主治医师蔡昕霖(左)与移植外科龙藉泉主任。(图/记者严云岑摄)

术后2周内,黄先生在营养团队的建议下,从糖水流质、细碎饮食等循序渐进食用,由于小肠吸收水分营养状况良好,黄先生在移植后30日完全脱离静脉营养治疗,术后50日顺利出院,但需避免生食葡萄柚柑橘类水果也要忌口,否则可能与抗排斥药物产生交互作用。

黄先生下午出席记者会,分享术后心得,在解禁后,他已独自吃完一份排骨便当,且能靠肠道吸收营养。他笑道,在手术前,他饮食不忌口,经常吃生鱼片大闸蟹海鲜满足口欲,但术后听到乱吃产生的副作用,吃东西反而变得更小心,希望能带着移植来的小肠,开启下半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