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暗黑是健康长寿的开始 研究:睡觉时才关灯 太晚了!
拥抱暗黑是健康长寿的开始。研究显示,睡觉时才关灯已经太晚,有碍褪黑激素分泌。(示意图/Unsplash)
根据台湾睡眠医学学会2019年的最新调查,全台湾有十分之一人口长期饱受失眠所苦。失眠仿佛是21世纪的一种流行病。但是近来的科学发现,「拥抱暗黑」,正是一把开启健康、长寿的钥匙;这是因为,入夜关灯、关电脑、听电视…,沉浸在暗黑之际,让人感到放松、疗愈之外,神奇的大脑排毒、细胞修补与重要荷尔蒙的分泌,才会「暗暗地」逐一展开;次日醒来,神清气爽,活力再现。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周卓𪸩在《拥抱暗黑》一书中,以科学研究及数据,传递入夜照光是坏习惯的健康新理念。以下为重点书摘:
越来越多医学研究证明,开灯睡觉会带来许多危害,而且不利于健康。无论这些伤害是出现在隔一天或发生在数十年之后,我们的身体都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相反的,在「暗黑」中睡觉,好处多到讲不完。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提前关灯,并在完全「暗黑」的环境下进入梦乡,不但可以睡得又香又甜,隔天一早醒来又能精神百倍!
提前关灯,提早接收睡觉讯息
到了夜晚时刻,营造入睡的气氛,例如将寝室的灯光调暗、提前关灯、播放和缓的轻音乐,或是做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帮助身体放轻松,都能让身体提早接收睡觉的讯息,也有助于提升睡眠品质。
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助理教授古利(Joshua Gooley)等人,曾招募116 位健康志愿者,年龄介于18 到30 岁之间,比较他们暴露在不同亮度的室内光线下,体内的褪黑激素分泌如何受到抑制。
结果发现,从黄昏后到午夜就寝前,受试者持续暴露在明亮的室内光线(低于200 勒克斯)下,不但会抑制体内褪黑激素的合成,而且与暴露在黯淡光线(小于3 勒克斯)下相比,大脑分泌褪黑激素的时间缩短了约90 分钟。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11 年3 月号的《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更重要的发现是,就寝前时段的照光,导致受测对象在临睡之前的褪黑激素分泌量减少了71%。也就是说,临睡时才关灯,褪黑激素分泌的时间和含量都会缩减,少了这种天然安眠药,恐怕很难让人马上就入睡。相反的,就寝前,先把不必要的灯关掉,有助于褪黑激素的分泌,更能帮助培养睡意。
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Comenius University)动物生理学和人类学系副教授哈利荷法(Iveta Herichova)等人,在其研究中曾提到褪黑激素分泌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并描述了威斯大鼠(Wistar rat)所分泌的褪黑激素含量。这些威斯大鼠是处在12 小时明亮、12 小时暗黑的实验条件下,亦即下午7 点天暗、上午7 点天亮,较接近人类以前的生活习性。
从此图中可看到,晚上进入暗黑后的7 点到9 点之间,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比已从白天的13%倍增到27%。
如果这个关系图可用来比拟人类的话,我们只要睡前提早将灯关暗,褪黑激素便可提前多分泌一些。再从晚上9 点到凌晨1 点,褪黑激素分泌量比接近最高峰,并维持到凌晨5 点,这点也跟人类一样。从凌晨5 点开始,到早上7 点天亮或开灯之前,褪黑激素分泌则开始急速减量,为迎接美好的一天预作准备。
白天照亮光,暗夜不照光
我曾整理过9篇文献,研究结论一致指出,睡觉才关灯,会延迟褪黑激素的分泌。若是开灯睡觉,更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值得注意的是,光线对小孩子分泌褪黑激素的影响,远比成年人还要深。
此外,夜光越亮,褪黑激素越容易受到抑制而减少分泌。尤其是睡前或睡时所照的光线,若是富含蓝光,意即高色温光线,褪黑激素最容易受到抑制而减少分泌。但如果是像烛光(低于2,000K)的光线,则无影响。
有趣的是,若是在白天照射亮光(900 到2,700 勒克斯),则有益于入夜后褪黑激素稳定的分泌。相反的,若是白天的光线不足,譬如处在室内或地下的购物中心,则夜晚的光照就很容易影响入夜后褪黑激素分泌的含量。换句话说,白天照亮光,暗夜不照光,都是健康的好习惯。
这点也解释得通。毕竟,如果不将灯关掉或关暗,大脑就无法分泌褪黑激素,少了天然安眠药,身体放松不了,自然很难睡好觉。更何况,光线让「醒来激素─可体松」持续分泌,在精神高度亢奋之下,睡意要从何而来?这样实在是令人痛苦至极。
幸好,自从我养成睡前提前将灯关暗的习惯后,终于可以较快入睡。一开始,在晚间9点左右,我便将灯光关掉一半,发现适应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接着,便提前到晚上8点,只点两盏小灯。现在呢?晚餐结束后,约莫7点之前,便只点一盏小灯。如此一来,省的不只是电费而已,其实,真正省的是眼神、眼力,真正赚的是睡眠、健康。在这样的氛围下,一觉睡到天亮,一次睡上7到8个小时,便成为家常便饭,何乐而不为呢?(编辑梁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