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蔡习会的距离
旺报社评
扫描QR code参与线上讨论
马习会5周年,两岸举办的活动规格都比外界预想中「低」。在北京,原以为汪洋会出席座谈会并致辞,结果只有国台办主任层级参加,受政治氛围和疫情影响,未见专程从台湾赴京与会的我方学者。在台北,民进党对马习会不屑一顾,国民党也轻描淡写,只有马英九基金会举办一场学术研讨会,马习会5周年话题似乎只是天际一道流星。
「冷」只是表层现象,拜登赢得美国大选,改变两岸僵局的客观形势已经出现,蔡总统在国庆演说抛出橄榄枝后,大陆明显有了反应。观察北京在马习会5周年研讨会上的语言,看似重弹一中原则、九二共识、一国两制老调,未改变对民进党政府和台独的言辞批判,却也透过活动释放「超前部署」讯号。
首先,刘结一和张志军再次对中共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画的两岸段落做了详细诠释,意即大陆目前还是以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为优先,明确排除武统选项。其次,刘结一提到马习会是大陆对台「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体现,这和蔡总统国庆演说不谋而合。此外,刘结一还特别引述蔡总统「有意义对话」的倡议,有针对性地隔空传递政治讯号。
可以确定,「想谈不想打」是两岸红绿执政者的交集,但至于如何谈、何时谈,双方还卡在缺乏政治互信的「最后半哩路」,有待双方抓住契机各进一步。对北京而言,绕开一中和九二共识,可谓比登天还难,对台北而言,吞下九二共识,放弃主权主张,有如敲冰求火。双方没有共识、缺乏互信,谈不起来。
不过,协商谈判与沟通对话是两个层次的概念,前者是指公开、正式、常态的机制,需要一定互信基础或政治共识,但后者形式灵活多变,目的是交换讯息、重建互信、避免误判,应不存在需要政治前提的问题。
蔡政府2016年上台前,双方可能就两岸如何达成「新共识」展开某种沟通谅解,但最终以「未达成答卷」戛然而止,川普上台后情势丕变、加上大陆对国民党拿回政权仍有期待,北京与蔡政府沟通既没有兴趣、也缺乏信任,对台二轨沟通管道渐渐消失。
然而,现在情况截然不同,民进党有长期执政的可能,更何况两岸经历过去数月的军事紧绷,已经试探出彼此底线,而美国选后新局又创造了重塑中美台三边关系的契机。马习会5周年的北京研讨会上,云集了京沪厦三大对台研究重镇的智库学者,这个动作是否可以解读为大陆重新激活对台二轨机制的起手式?具有二轨性质的两岸智库对话,不应被政治包袱捆住手脚,北京应该更加积极自信。
北京纪念马习会,并以「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定调,意味大陆有意促成两岸领导人会晤机制的常态化,为「蔡习会」创造了可能性。如果大陆有意透过二轨,与台方共商两岸「新共识」,那么球又回到了蔡政府手上。
北京眼中「合格」的两岸论述或两岸共识,要具备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不是国与国关系的内涵,一中各表亦然、九二共识亦然、两岸一家亲亦然,就如俄罗斯套娃,可采不同论述,但要具备相似的核心内涵。马习会并非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而是一个中国下的两个领导人会谈,其价值在于「各表」达到阶段性极致。
蔡总统在两次就职演说上均承诺,遵循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处理两岸事务,并且阻止同党立委意欲删除「国家统一前」的提案,行为本身已经非常接近核心。蔡政府其实可以阐明:我方依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国家统一前,大陆地区指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的精神,自1992年起推动两岸协商,并在2015年实现两岸领导人会晤,我方愿意在既有政治基础之上继续推动两岸领导人会晤、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这一段表述合法合宪、合情合理,符合历史事实与两岸现状,如果将这一表述简化为:我方愿意在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晤的既有基础之上,继续推动两岸领导人会晤机制常态化,这就基本具备了两岸「新共识」与重建政治互信的基本要素。
蔡习会陈义过高,眼前需要重启二轨对话,建立沟通管道。当年两岸双方正是透过频繁密集的沟通、各自拿出多个版本的表述方案,最终才形成各表一中的默契,为后来30年的两岸互动创造了空间。以两岸现有的政治智慧,只要能及时把握后川普时代的契机,应能再次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