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来源标示不能妥协

李武忠

国内接二连三发生食安事件导致人心惶惶,再度凸显食品原料应标示来源的必要性。以中国大闸蟹为例,目前已经进入肥蟹盛产期,只是才刚开始国内就发生中国政府发出「合格证明」的大闸蟹,竟然被验出含有禁药且可能已被吃下肚的案例,再度勾起国人对中国产大闸蟹含禁药的不好记忆。除了进口外,国内也生产大闸蟹虽然数量有限,但因本土产大闸蟹无不当药物残留加以养殖环境佳,口碑大陆产大闸蟹好,也反映在市场售价上,因此有不肖商人拿中国大闸蟹混充本地产大闸蟹,消费者不仅伤了荷包,还需承受食安的风险,纷纷要求市售大闸蟹应该要有清楚来源证明并透过标章认证,有效区隔中台产大闸蟹来确保消费者食的安全。

不只大闸蟹有此需求,日前媒体也批露国内多家知名茶行(曾获多项奖项)涉嫌将低价且具高农药残留风险的大陆茶经第三地如越南泰国新加坡等转运来台再混进台湾茶叶销售牟利,行之多年,数量高达200万公斤,不法所得超过5亿元以上,不仅将消费者置于农药中毒风险中,也严重影响到本土茶业声誉与国际形象,同样凸显出实施原料来源标示的必要性。

令人忧心的是立法院新会期执政党将力推自经区特别条例草案,其中对于区内设置农业加值所使用国外进口农产原料,政府部门只是依照现行海关通关检验模式,不愿对区内加工成品采取原料来源标示措施,理由示范区内若强制规定

将形成区内比现行规定更严格之情形,有违示范区自由化核心精神。只是这些原料来源不同的加工成品同样挂上M IT标章出口,一旦发生重大食安事件,国外消费者在无法区隔的情况下,为求自保恐采取拒买台湾制造产品,将会对整体台湾农业形象与行销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本土农业未蒙其利却深受其害,政府施政不能一意孤行。

食安无分蓝绿考量台湾M IT优良形象得来不易,为了农民生计,政府部门应该以立法方式要求自经区内区外加工农产品均需明确标示原料来源证明,这也是政府拟推动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基本精神,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让确保食安成为空话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