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眩晕不能当成一般头晕 恐是脑中风候选人

眩晕症可分为「周边型眩晕」和「中枢型眩晕」2种,中枢型眩晕是最棘手类型,恐是中风警讯。(示意图/Shutterstock 非新闻当事人)

根据国内资料统计数据显示,全台约有10万人曾受到眩晕症的困扰,眩晕发作时,感到眼前的事物天旋地转,严重时还会失去平衡感,完全无法站立,资深耳鼻喉科医师李宏信表示,眩晕症可分为「周边型眩晕」和「中枢型眩晕」2种,中枢型眩晕是最棘手的类型,不过有90%患者都属于周边型眩晕,只要耐心服药,便能够改善症状,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质。

李宏信医师指出,眩晕和一般的头晕不同,头晕是感觉头昏昏沉沉,如站在船上左摇右晃的感觉,但不至于天旋地转,与内科疾病较有关连。

而眩晕症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周遭环境和眼前世界都在转动,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或冒冷汗反应。其中,中枢型眩晕指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问题,包括小脑脑干,较危急的是脑瘤和脑中风,属于较严重且棘手的病症,须立即治疗。

不过医师指出,即使是脑中风,在急症给予脑部抗凝血药物,也可恢复;至于周边型眩晕,则是内耳器官出现问题,像是前庭病变、三半规管或平衡神经等出现失调,治疗方面多以药物控制为主。

眩晕患者中,约有9成是周边型眩晕,李宏信医师进一步解释,周边型眩晕通常是内耳血管胆固醇血脂沉淀,导致血管阻塞、血流不通,进而使得淋巴液积水,引发眩晕症,背后的原因很多,像是生活压力大、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焦虑,及饮食偏好重口味作息规律等,都易使得血管过度收缩,血流不畅,严重时可能使得组织缺血坏死,导致内耳神经萎缩。

李宏信医师提到,若眩晕急性发作时,必须挂急诊,紧急缓解症状,先以利尿剂药物让患者排出体内盐分水分,降低内耳压力,待病情稳定后,治疗上会增加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帮助内耳的微血管血流供应顺畅。若是症状较严重、需长期治疗的患者,后期会再以滋养神经、扩张血管等药物为主。

有些眩晕患者,接受止晕药物治疗后,症状很快就能痊愈而消失,但由于容易就复发,却又不知何时发生,令病人感到恐惧而不敢远行。除了药物治疗,虽然也可以选择手术方式,不过因内耳手术靠近脑部,风险较高,术后仍有复发可能,通常不建议冒险进行。

医科医师李政道补充说明,对于常常复发的案例,必须长期服药一段时间,约2至3个月,改善内耳生理功能,才能达到不易复发的目的

若饮食中摄取过多钠,容易让身体排不出多余的水分,因此低油、低盐、低糖饮食较适合眩晕症患者,也不建议喝太多汤,因为汤品中盐分较多。

此外,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类,尽量以原型食物为主,少吃加工食品,多喝开水帮助身体代谢,避免烟、酒及浓茶咖啡巧克力、可乐等刺激物,并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和稳定的情绪,都有助于减缓眩晕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