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怀真》生命末期的抉择
台中荣总前年暑假希望与我合作,对安宁缓和医疗的执行有所研究。我先到安宁病房待了几天,聆听了专业团队的不同声音,与一些家属谈话,阅读了不少资料。最令自己感叹的是小会议室里白板上病人的名字与年纪,好些都比我要年轻,更令人唏嘘的是每一周来此,就看到一些名字已经消失,又添上好些尚未50岁的人。
经过1个多月的观察与挣扎,我决定不做此研究。这项决定比起病患、家属、医疗团队、安宁疗护工作者等的决定,微不足道。人生总是在抉择,心理的、灵性的、家庭的、财务的,都不容易。单单是身体面的,还得面对许多要或不要的难题:是否继续接受积极的治疗?是否及如何接受缓和疼痛的镇静剂?止痛剂的量与形式?侵入性管路如鼻胃管、导尿管的承受及因此难免感染而须接受抗生素治疗等。此外,最关键也是最受重视的:人工呼吸器的使用及心肺复苏术(CPR)。
人,就是一口气,当病人一旦停止呼吸,医疗人员可能选择以口气管内插管或环状甲状骨之间软骨切开,接着赶紧连接人工呼吸器来辅助病人呼吸。侵袭性正压呼吸器是主要采用的形式,但对生命末期的人,如此侵袭,是否必要呢?
等到无法自主呼吸,呼吸突然停止,CPR登场,医护人员对胸部中央及胸骨下方重压30次。但对生命迹象已经微弱甚至消失的人还需如此强烈的处置吗?美国心脏医学会就建议对病程已经不可逆、死亡已不可避免的病患,无须进行心肺复苏术。
生命的收尾,还是以安宁为上策。《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在2000年公布,今年已经2017年,接受安宁疗护的比例仍然偏低。台湾每年死亡人数约15万人,因癌症死亡者有4万多,癌症末期选择安宁疗护已经超过30%,但其他非癌末决定安宁者不到1%。其实2009年起健保已将安宁由癌症、渐冻人,扩及失智、中风、心脏衰竭、肺部疾病、肾衰竭等非癌疾病。这些病患也有权在生命末期有更高水准的收尾。
急重症患者比较可能面对CPR等抉择,急诊室处理急症,安宁病房都是重症。若加以比较,安宁病房的环境好多了,既安全又宁静。在此温暖的环境中,所有的人都比急诊室祥和、从容。多数人都希望不要在压迫感太大的地方做决定。
因此,如果要决定,还是不要在紊乱中匆忙决策。相信专家、相信专业,绝对比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要强。医疗人员尤其是安宁疗护团队比大众更知道生命末期决策的相关因素及可能状况,论经验,他们陪同不计其数的家庭做过这样的抉择;论资讯,他们有各种诊断的数据;论专业,他们长期受教育受训练不断研讨。因此,家人应该信任、尊重及配合医疗团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