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越高,成就也越高吗?心理学家揭开「天才的迷思」
天赋与努力不能保证成功,文化必然影响命运,优势往往来自机运!示意图。(图片来源/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天赋与努力不能保证成功,文化必然影响命运,优势往往来自机运!一提到如何成功,人们总想知道成功者有何人格特质、有多聪明、具备什么样的特殊能力,或者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多数人总认为,成功与个人特质息息相关。但是,擅长以全新观点诠释大量事例与数据的葛拉威尔,在本书第一章即直指:「成功和你想的不一样。人们对成功的观念,有些根本就是错的!」
【精彩书摘】
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幕不久,史丹佛大学有位年轻心理学教授特曼(Lewis Terman, 1877-1956),遇见一个名叫亨利.柯威尔(Henry Cowell)的天才儿童。柯威尔家境贫寒,因为和其他孩子处不来,七岁之后就没上过学了。他在史丹佛校园不远的宿舍当清洁工,白天常溜到史丹佛大学弹钢琴。他弹的琴声优美动人。
特曼是智力测验方面的专家,他修改了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与西蒙(Simon)合作发明的智力测验量表。他所创新的史丹佛—比奈量表风行五十年以上,至今仍是标准智力测验,全世界已有好几百万人接受过这种智力测验。特曼心想,柯威尔这孩子一定绝顶聪明,于是想测量一下他的智力。柯威尔的智商果然在一四○以上,属于天才的等级。
特曼很好奇,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像柯威尔这样的璞玉?
经过一番明察暗访,他发现有个小女孩十九个月大就认得字母,有一个四岁大就能读狄更斯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有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在考卷引述了一长串法律见解,但教授不相信有人能背得出这么多,认定他作弊,于是勒令退学。
1921年,特曼决定以天才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研究领域。他从大英国协基金会申请到大笔研究经费,就成立研究团队深入加州各个学校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请老师从任教的班级挑选出最聪明的学生,然后请这些学生参加智力测验。成绩在前十分之一的,再接受第二次智力测验;测验结果智商在一三○以上的,则接受第三次测验,特曼再从中选出最优秀的。在这项调查计划当中,参加测验的中、小学生多达二十五万人,智商在一四○以上的共有一千四百七十人,智商最高甚至达到二百。这群天才儿童后来成为「特曼个案」研究的对象,即史上最有名的心理研究。
特曼一生就像母鸡一样,不断追踪、关心个案研究里的学生,定期为他们做测验、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婚姻状态、疾病、心理健康、工作升迁,甚至转业也都有详细纪录。由于对这些学生知之甚详,在他们求职或申请研究所入学时,特曼也帮他们写推荐信。他也经常为个案研究的学生提供意见或心理咨询,并把他的发现写下来。那五巨册红色封皮的《天才的遗传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就是他的心血结晶。
特曼曾说:「有关一个人的特质,除了道德观,最重要的或许就是智商。」他认为人类要发展科学、艺术、政治、教育,以及增进社会福祉,都得要靠智力高超的领导人。研究个案中的学生长大之后,特曼还不断更新他们进步的情形,记录他们非凡的成就。他得意洋洋地说:「我摊开报纸一看,加州如果有任何学生竞赛,几乎都可以在优胜者名单中发现我个案中的学生。」他把个案研究中有创作天分的学生写的东西拿给文评家看,与名作家的早期作品做比较,发现无分轩轾。特曼相信,这些聪明绝顶的学生未来必定是美国社会的菁英。
今天,我们对成功的思维还是以特曼的想法为中心,学校纷纷成立所谓的「资优班」。要进一流大学,常常必须接受智力测验和学术能力测验(SAT)。像Google或微软等高科技公司招募人才时,也常借由认知能力测验来印证他们的想法没错:也就是智商愈高,潜力就愈大(据说微软就喜欢出一堆创意考题,来评估应征者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最经典的一题就是:「人孔盖为什么是圆的?」如果你答不出来,就不能去微软工作)。
注1
如果我有魔法,可使你的智商提高三十分呢?你必然会说,太好了,请把我变得更聪明吧!你认为这么一来,出人头地的机率就可增高。知道蓝根的故事之后,我们的感觉就像特曼在二十世纪初遇见柯威尔,对这样的天才充满敬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像天才那样特出,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要有非凡的成就,机会要比才能来得重要。
智商就像篮球选手的身高
今天,在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智力测验,就是瑞文氏图形推理测验(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这种测验不涉及语言文字或某一个领域的知识,评估的只是抽象理解能力。瑞文氏智力测验一般有四十八个题目,一题比一题难,答对的题数愈多,代表智商愈高。
图3-1就是瑞文氏测验的基本考题。
你知道答案了吗?我想,大多数的人都答得出来。正确的答案是C。
现在再试试图3-2这题。这是最后一题,也是最难的一道题目。
正确答案是A。我承认,这题我也不会。我想,大多数的人也都不会,但是像蓝根那么聪明的人应该会做。我们认为像蓝根那样的人是绝顶聪明,正是因为他们会做如此困难的题目。
长久以来,不知有多少学者研究,一个人的智商高低(如瑞文氏智力测验成绩)与人生成就之间的关系。智商低下者,如在七○以下,就是有心智障碍的人。一般人的智商大约是一百。如果要应付大学课业,你的智商至少要有一百出头。想申请进入好的研究所,你的智商至少要达到一一五。总之,你的智商愈高,教育程度就愈高,或许以后就能赚更多的钱,甚至可以活得更久。
但这不是绝对的,成功与智商的关联是有限的。智商如超过一二○,这多出来的部分,似乎不见得会成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优势。
注2
英国心理学家郝德森论道:「就思考能力而言,智商一七○的人要比智商七○的人来得好。这点已有充分证据。即使智商一百的人和智商一三○的人相差不是那么大,后者明显比前者要来得聪明。但是如果两个人的智商都很高,就没有什么差别……一个成熟的科学家即使智商一三○,而非智商一八○的天才,还是可能荣获诺贝尔奖。」
郝德森认为,智商就像篮球选手的身高。如果你的身高只有一百六十五公分,有希望成为职篮选手吗?恐怕不行,你至少要有一百八十公分,身高一八六或许比一八三更好,能有一九○公分最好,但是超过一九○,就不见得能有更大的优势。换言之,在篮球场上,身高二○五公分不一定比二○○公分吃香(像篮球大帝麦可.乔丹就是一九八公分)。篮球选手只要够高就行了,就像智商,只须到达一定的门槛。
注1解答:人孔盖做成圆的,盖子才不会掉下去。如果是方形的盖子,拿起来的时候如果是斜斜的,就很容易掉落到洞里。如果你知道这个答案,就有希望去微软上班了。
注2属于智商基本教义派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简森(Arthur Jensen, 1923-),在一九八○年出版的《心智测验的偏见》(Bias in Mental Testing)一书中论道:「智商主要可分为四个门槛:如果智商在五○以下,则无法上学;要是不到七十五,就连小学基本学科都无法应付;智商要超过一○五,才能完成高中课业、进入大学;智商到达一一五,才可从一流的大学毕业,然后进研究所深造。然而智商即使超过一一五,论职场表现或人生成就,却不见得特别出色。我不是说,智商一一五和一五○两者在心智能力方面没有什么两样,或智商一五○和一八○没有差别。然而,智商远远超过一般人,对个性和人格特质影响比较大,并不表示日后在社会上的成就会特别大。」
【作者简介】
麦尔坎.葛拉威尔 Malcolm Gladwell
1963年出生于英国,成长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历史系,现居纽约。
曾任《华盛顿邮报》记者近十年,纵横商业及科技领域,后来升任该报纽约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为《纽约客》特约撰稿人。
善于分析生活中难以表述却无所不在的现象,借此解析隐藏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成功法则。2000年,首部著作《引爆趋势》一出版随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获得美国《商业周刊》、《财星杂志》等极度好评,「引爆趋势」一词更成为商业界一再传颂和强调的观念。
另着有《引爆趋势》、《决断2秒间》、《大开眼界》、《以小胜大》、《解密陌生人》等重量级巨作(中译本皆由时报出版)。葛拉威尔的每一部作品都创下了销售与讨论热潮,好评不断,更长期盘踞《纽约时报》、亚马逊书店畅销榜,写下书市传奇。
曾获《时代》杂志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有「21世纪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誉。
【译者简介】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投身翻译近二十年,译着三十余册。译作曾五度荣获《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金鼎奖96年度个人奖(最佳翻译人奖)、第四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银签奖),其中数册亦于大陆地区发行简体字版。代表译作有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大崩坏》、《枪炮、病菌与钢铁》、《昨日世界》等书。
《异数:超凡与平凡的界线在哪里?》/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