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立法院 可以废了
民进党完全执政,建立府、院、党三位一体体制,立法院理应代表民意监督政府,但执政党委员唯唯诺诺,在野党立委狗吠火车,这样的橡皮图章立法院,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当前民进党的立委,早已丧失监督政府的作用,更没有忤逆行政院的勇气。新北市分配到的疫苗数目,从人口比例来看极不公平,但新北市选出9位民进党立委,只有林淑芬敢跳出来讲几句公道话;其他8位装聋作哑,理由很简单,民进党是个帮派型政党,惩罚「叛徒」向来严厉,宁愿和炮口对内者两败俱伤,也不会有丝毫妥协。
因此,尽管苏贞昌在民调上已跛脚,民进党绝大多数立委却还是选择「巩固领导中心」,深怕沦为陈水扁执政末期,「十一寇」的处境。当年蔡其昌、郑运鹏、沈发惠等人,对陈水扁的执政表示不同意见,就被深绿支持者要求「清党」,承受巨大的政治后座力,若干年后才得以翻身。
不过,2008年前死抱陈水扁大腿的那些人,后来就有比较好吗?蔡其昌、郑运鹏、沈发惠这些当年的十一寇,现在也回到了国会殿堂;当年的伤痕,在陈水扁下台后,反而成为政治路上的资产。
然而,现在的民进党,已经连「十一寇」都凑不齐了,唯一的「寇」就是在莱猪表决时跑票,惨遭停权的林淑芬。但林淑芬有因此而更不好选吗?其实不然。奉劝民进党立委们,政治利益难以计算的时候,不如就回到从政的初衷理念吧,不论输赢,至少内心能够释怀。陈时中也68岁了,真的还要做人家的傀儡,在历史留下恶名?
立法院真正的困境,是「合议制」的精神已经不在。固然表决是数人头,可是在数人头之前,少数党还是有许多合法的权力,包括索取资料、提案、发言,这都是为了限制「51%的政党获得100%的权力」,而给予少数党的保障。
然而,现在的在野党立委,居然连索取资料都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走到议事杯葛。台湾事实上,已经是有任期的独裁体制,这113位立法委员的存在,只能当成走来走去的人形摆设。
在野党立委反正没有作用,薪水不妨先省下来;执政党除了柯建铭以外,基本上也是冗员;甚至连柯建铭都是多余的,只要派苏贞昌的办公室主任,兼任立法局局长就可以了。用一句话形容现在的立法院就是「苏贞昌的小弟」;台湾已经没有三权分立,这也正是有权者想看到的局面。
但马英九也是完全执政,怎么那时候的国民党,就被在野的民进党杯葛得动弹不得?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差别还是在于,在野阵营的能量是分散还是集中。当时民进党党中央、智库学者、社运团体、侧翼组织与党团连为一气,集体战力得以发挥。
如今在野阵营没有「共主」,陈水扁执政时期,在野阵营前期共主是连战,后期是马英九;到了马英九执政,则在野阵营定于蔡英文这一尊。在野势力必须产生出一个共主,否则自己都先打起来,还谈什么制衡执政者?
民进党执政以来,最成功的布局就是消灭了在野阵营「共主」的出现,当然,其中有自己不争气的因素。如今不论是朱立伦、赵少康或者柯文哲,既然有志大位,就应该展现出「拿民进党有办法」的气势,要走在民意的前端,而不是走一步算一步,观望风向。
民进党垄断了权力,但不代表能垄断影响力,就算立法院像「精省」一样被虚级化了,台湾社会对民进党的反弹,却不见得要透过立法院才能实现。前卫生署长杨志良没有一官半职,制衡民进党的作用,却可能超过任何一位在野党人士。杨志良的影响力,来自于他言所当言、不计毁誉,在某一个时刻受人嘲讽,而在时间的验证之后得到尊敬。
在野的天王们,应该要见贤思齐,为什么杨志良做得到,自己却做不到?我们期待这些天王尽早分出个高下,只有「共主」的出现,才能够整合、凝聚、扩大所有对执政者不满的声音。
台湾人民对立法院已经「无感」了,有感的是,谁能够站出来,说出人民的心声,满足人民的期待。现在一盘散沙的在野阵营,已经让民进党有些顾此失彼,但这还不够,未来整合成功,才能够逼迫民进党做出实质的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