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专栏-碳中和鸣枪 长线赢家出列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也愈来愈大,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工厂燃烧的石油和煤,以及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都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浓度急速增加,增强了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暖化的温室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惟整体来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也能长时间存在于大气当中,因此被许多国家、企业和组织,视为首要改善的温室气体。
为达成碳中和目标,「减少碳」与「清除碳」将必须同步进行。「减少碳」主要针对目前的重点排碳产业进行改革,诸如以燃煤发电为主的电力产业、以燃油为主的运输产业以及重污染的制造业。而「清除碳」主要是可以透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清除,惟此方法无法过度依赖,除了缓不济急之外也需要大量的土地,因此减少碳排将各国达成碳中和的主要手段。
全球主要的排碳来源当中,电力产业占比近四成,车辆与海运等交通运输产业占比二到三成,而钢铁、塑化、水泥等重污染制造业则占约二成。在碳中和趋势下,电力产业改用洁净能源取代燃煤发电;车辆产业改用电动车取代燃油车;重污染行业则透过低碳制程、限制生产、课征碳税等措施来减少碳排。上述产业将因碳中和趋势而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并由此衍生出赢家与输家。
首先,电力产业将会衍生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储能等商机。根据IEA(国际能源署)预估,为使电力产业于2050年达成碳中和目标,再生能源产业将会较目前成长9倍,再生能源的累计装置量则由目前之2,994GW成长至2050年之26,568GW。其中,太阳能产业累计装置量将较目前成长20倍,风力发电产业将较目前成长11倍。太阳能与风力等再生能源占整体发电装置量比重将由目前的18%提高至2050年的68%。
其二,车辆产业将会衍生出电动车、汽车电子、电动自行车等赢家。根据IEA预估,为使车辆产业于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目标,全球电动车的渗透率将由目前之4%提升至2030年之64%,2050年再提升至100%(其中70%为纯电、30%为氢能源)。电动车渗透率的拉高将对相关供应链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包含车用电池、汽车电子、车用半导体等。其次,车辆部门的去碳化还需要搭配公共充电站的大量设置;或者车旅(car trip)转换成公共运输与电动自行车等,都是未来减碳的助力。
其三,重污染产业将衍生出低碳制程、碳捕捉商机以及减产导致的有利环境。钢铁、塑化和水泥合计占所有重污染产业近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三大产业未来若要达成碳中和目标将最为困难,除了减少产能之外,则需改用低碳制程或碳捕捉等高端技术才能够有效地减碳,惟这些高端技术目前尚不成熟,但也许是长期潜在的商机。中国大陆的钢铁产能占全球近六成,因应中国本身订定2060年达成碳中和长期目标,以及2022年2月北京冬奥的短期目标,中国政府已于2017年要求钢铁厂不准增产,且2021年更要求开始减产,我们估计此举将使2021年全球钢铁产能减少约5%以下。倘若未来几年大陆钢厂延续减产脚步,又适逢中、美、印度各国开始扩大基础建设,将有助整体钢铁业供需环境偏向吃紧,并有效支撑钢价。
碳中和将是2020~2050年的长线大趋势,而三大主要排碳产业将成为未来减碳的重点,此将翻转产业面貌并衍生出赢家与输家。看好碳中和趋势下的赢家,包含:1.电力产业的再生能源与储能。2.车辆产业的电动车、汽车电子、车用半导体、电动自行车。3.重污染制造业的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