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防震意识的向下深耕

小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戴上防震头套演练地震逃生流程。图/本报资料照片

2020年12月10日晚间9点19分,邻近宜兰且位于台湾东部海域,发生芮氏规模6.7,多达11个县市最大震度达到4级。当天除造成部分县市有鹰架倒塌、电梯受困、电缆线断落、住户停电、砖块掉落地面等状况发生,也造成捷运采取缓慢行驶、部分列车延误。从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2020年的资料显示,10日的地震是2020年规模最大的地震。

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统计至2020年12月10日,共有5起规模6.0至6.9的地震。全世界有超过70%以上的地震发生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如2004年规模9.1的南亚海啸、2011年日本规模9.0的东日本大震灾,而台湾正是其中的一份子。此次全台有感地震,不禁回想1999年9月21日发生的大地震,规模7.3,死亡人数高达2,455人,失踪人数达50人,房屋全倒3万8,935户,半倒有4万5,320户,造成台湾严重的灾害

审思台湾之外,也能从日本的311地震、海啸等复合型灾害中了解与学习。就学校方面而言,日本釜石小学的孩子生存率高达99.8%,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群马大学片田教授防灾观念的向下扎根、该市教育领导者有着让孩子具有守护生命能力的思维,逐渐改变学校老师、孩子们的认知与行为,如开发防灾教材放学后的海啸避难训练、绘制自己的安全地图等,因此184个孩子在311灾害中靠自己的力量存活

再从企业来看,台积公司在历经921地震后,逐步强化面对地震的管理措施,如检视厂址最具危害潜势并分析、采用高于现行法规的机台设备防震固定措施、部署地震预警停机系统等,后续更加强专家咨询、明订各组织权责与运作程序且逐项演练,因此在10日的地震中就可以发现该公司按照内部程序疏散人员,且展现面对地震时预先准备的成果。

地震等复合型灾害是我们急需面对的挑战,且不仅是组织、团体需要去努力,乃至于个人都需要学习,因此建议相关单位于未来可以采取下列几项措施,第一方面各层级领导者或指挥官应展现对防灾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者需能透过多元社群媒体等管道表现出防灾的态度价值观,除了影响身边个人,也会外溢影响至整个社会与国家。

第二方面应由教育部统筹邀集相关部会建立防灾沟通平台,且致力于防灾教育体制的建置,在学童求学过程中,未来教育单位应导入防灾课程及适合各年级的教材;并派任专职授予学童防灾知识的老师,定期引领正确的防灾行为,乃至于有父母与社区一同参与。

第三方面,建立多元防灾资讯平台,从工业革命时代到现在的智能时代,现今物联网云端运算等科技不断蓬勃发展,应于许多层面设立物联网等技术,以利于天然或人为灾害造成之冲击时,各单位指挥官乃至于个人都能迅速了解周遭资源与状况,除了能保存自我性命、协助他人并能投入救灾行列

反思过去灾害发生之时,水电力坏损、医疗资源缺乏、物资供给中断等状况层出不穷,从中央到地方很难第一时间多方面掌握各地确切资源与灾损状况,而以半导体高科技立足世界的我们,未来除了从设备硬体提升外,亦应从防灾教育体制、价值观、态度等层面扎实向下深耕与着墨,才足以因应未来复合型灾害的冲击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