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趋势】魏聪哲/AI机器人如何影响失业与产业人才转型

▲AI时代来临,高龄少子化有解,但后续恐将造成短期失业人口社会问题。图为示意。(图/电影《机械公敌》剧照)

AI(人工智慧)与机器人科技的导入与运用,虽有助于解决不久的未来高龄少子社会型态引发的劳动人口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低落,以及产业竞争力衰退等中长期性的社会经济问题;不过却也可能引发短期失业问题以及人才如何转型等短期性经营环境调整问题。因此,政府鼓励产业界发展与应用AI与机器人科技维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亦须思考这些新兴科技对于失业与产业人才转型之影响。

AI机器人科技的导入运用将取代常规定型特质(Routine)的工作、造成短期失业人口社会问题

诸多学者指出,有别于过去铁路、汽车、电话等传统科技出现能够创造大量雇用人口,1980年代电脑科技出现之后的智慧科技以及自动化科技所能创造的雇用人口将越来越少。未来运用AI与机器人科技进行制造或服务趋势无可避免,其所造成的短期劳动人口取代效果如果与高龄少子社会进展所引发的劳动人口减少现象相互抵扣,必然有一段期间会产生失业人口增加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失业人口原本从事的工作多以常规定型特质(Routine)的工作为主,例如:拣货、分类、反复组装、单纯性收集与计算分析或柜台接待服务等。产业人才累积创造性(制造服务设计等)、沟通协调性元素(问题解决、需求与系统整合等)的工作能力,将成为未来职场生存关键。

第三波AI浪潮的科技内涵在于创造「人类与智慧科技共融共存社会」

AI科技发展已历经三个浪潮,日本通产省在1982 年的第二次浪潮期间与学研界推动的具备「强人工智慧」特质的「第五代电脑计划」,于五年后寂静落幕,并未带来AI科技普及产业应用的效果。相对于此,近年因深度学习、GPU等绘图晶片处理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成熟所牵动的第三波AI浪潮,主要着重在辅助人类社会提升决策效率的「弱人工智慧」,因此较容易应用到产业界应用服务的发展。因此,现阶段的AI结合既有的机器人与自动化科技,并不会完全取代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反而会让既有的知识型专业工作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未来如何营造一个让产业人才学习与AI机器人合作共存的工作环境,应是政府与产业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现阶段AI机器人科技的导入运用在填补台湾人「重劳动」口不足问题、不致引发长期性大量失业人口

在高龄少子社会型态急速进展下,台湾与日本以及新加坡等亚洲先进国家同样面临严峻的劳动力不足与生产力下滑问题,因此AI与机器人科技导入产业界使用,主要在于摸索如何形成AI机器人与从业人员的互补分工机制,并且让产业人才的能力有所转变,并不会造成长期性大量失业人口的社会问题,但是短期失业人口问题仍须关注。有关台湾产业导入AI与机器人可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制造或服务现场劳动力不足问题」、「解决制造或服务现场人员的作业负担过重问题」,以及「解决因人员流动率高造成的制造或服务现场作业效率低落问题」等三项,是目前产业界导入与运用AI与机器人最想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说明,国内制造业服务业目前缺工现象严重,并且需要「重劳动」的工作通常人员流动率过高,因此导入AI与机器人后可以使得此种工作缺额获得填补,也可将从业员配置到更能发挥所能的职位。

台湾应加速跨领域产业创新人才转型与「人+AI机器人」合作工作环境的建置、以因应高阶人才外流以及既有产业人才低薪化问题

基于蓝领人才短缺、低薪服务业人员流动率高以及外劳来台意愿降低等因素,台湾产业导入与运用AI机器人并不会造成大量长期性的失业人口问题,反倒是应积极摸索产业人才转型的方向与整体性策略

无论是制造业或服务业,皆期待在导入AI机器人过程当中,能够同时促成员工逐步累积作业现场的技术问题解决(如:AI机器人管理师、医疗照护工程师、服务科技工程师等)、系统整合规划、软体设计,以及AI基础研究(数理逻辑演算法、统计科学等)等具备创造性与沟通协调性的知识能力,成为「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T(Robotics technology)+ Domain knowledge(IE:Industrial engineering、SE:Service engineering)」的跨领域产业创新人才。未来导入AI机器人之后,让既有员工转向从事更有附加价值甚至创造新价值(如:开发结合AI、机器人与大数据分析的新应用服务等)的工作,以提升劳动生产力以及营业利润,乃是必然的趋势。

事实上,鼓励产业导入运用AI机器人之后如没有相应的产业人才转型策略,则可能造成高阶人才外流以及既有产业人才低薪化问题,但如能搭配各种人才转型配套措施,则能形成人才价值创造能力与薪资同时提升的「人财共进化」良性循环。对此,政府应结合产业公协会以及企业经营者共同努力,确立人与AI机器人的分工规范与各产业所需的人才转型方向,进一步营造符合既有产业人才转型的工作制度以及培训机制,提升台湾产业人才的价值创造能力并回馈到薪资水准的提升。

延伸阅读

【AI大趋势】马凯/人工智慧怒涛覆舟 亦可载舟

施典志/我们需要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社群或内容服务吗?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魏聪哲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三所副研究员兼日本中心主任。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