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症10大警讯 面无表情、讲话小声都要注意
巴金森症10大警讯,面无表情、讲话小声都要注意。(示意图/Shutterstock)
「林太太早,怎么最近都没看到林先生出来运动?」在公园走路时,方妈妈热情地打招呼。
「他呀,最近都没什么精神、动作很慢。」林太太苦恼地说:「而且他走路都走很小步、走不快,拖拖拉拉的,我就没邀他出来运动。」
「咦…他走路很小步?手会抖吗?」方妈妈提醒:「如果有的话,要赶快去看医师。我亲戚也有类似的状况,检查发现是巴金森症,吃药之后就有改善。」
「大家最熟悉的巴金森症症状就是颤抖,其次是动作变慢、姿态前倾、步伐变小。」台大医院巴金森症暨动作障碍中心主任兼临床神经暨行为医学中心主任-吴瑞美医师解释:「有些患者因为动作慢、关节僵硬,可能会先到其他科别就诊,最后才发现是巴金森症。」
巴金森症常见的症状。(图/照护线上提供)
在巴金森症初期时,患者动作会变慢,愈来愈不灵活、愈来愈僵硬。患者也容易出现颤抖,而且动作缓慢和颤抖的部位常是发生于同一个肢体。假使没有多加注意,大约过两年时间,巴金森症会影响到另一个肢体,造成更明显的问题,走路也愈来愈小步。
巴金森症常见的症状还有面无表情、讲话小声、平衡困难、字体变小、关节僵硬、关节酸疼等,皆是需要留意的警讯,若出现2、3个征兆,建议要就医检查。
如若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患者动作会愈来愈慢,拿杯子、汤匙也会抖得很厉害,很难进食、穿衣、洗澡,几乎无法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专人照护才行。
●年龄愈大,罹患巴金森症的比例愈高
多数巴金森症患者的年纪超过50岁,属于老化疾病之一。目前60岁的银发族里,巴金森症患者约占了1%;当年龄提高到70岁,巴金森症患者的人数也会攀升,大约占70岁人口的2%。虽然男性、女性都可能罹患巴金森症,但男性患者人数略高于女性患者。
「利用健保资料库来看,台湾至少有六万多人罹患巴金森症。」吴瑞美医师提到:「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有的文献提到约八万,甚至十四万。」
●巴金森症怎么办?
巴金森症是种脑部退化疾病,我们的中脑有块叫做「黑质」的区块,里面具有多巴胺神经元,负责生产多巴胺到脑部其他区域。多巴胺很重要,它的功能就像是脑部神经系统之间的信差,无论是眨眼、拿东西、行走、吞咽等各种动作,都需要多巴胺在脑内传递讯息。
吴瑞美医师解释,巴金森症患者脑部黑质的多巴胺神经细胞提早退化,细胞数目减少,产生的多巴胺就不够协调动作,因此患者会动作愈来愈慢,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由于这些神经元并不是一夕间全部凋亡,通常要到丧失约六成神经元后患者才会表现症状。
巴金森症是种脑部退化疾病。(图/照护线上提供)
「巴金森症的治疗,目前有三类型药物,都与多巴胺有关。」吴瑞美医师分析:「第一类就是直接补充多巴胺,第二类是多巴胺接受体促效剂,第三类则是分解酵素抑制剂。」
直接补充多巴胺的部分,是利用「左旋多巴」这个药物,吃进去会被转化成能在大脑运作的多巴胺;第二类多巴胺接受体促效剂能模仿多巴胺来刺激多巴胺接受体;第三类分解酵素抑制剂则是靠着抑制分解酵素,来减少多巴胺的代谢,相对提高多巴胺的浓度。
巴金森症患者刚开始接受药物治疗的时候,效果都很不错,甚至有些患者能回复到日常的动作水平,看不出有巴金森症。然而随着患者罹病时间愈久,脑细胞死亡数目愈多,药物治疗的效果就愈来愈不稳定。
「多巴胺是个药效比较短的药,药效仅能维持五到六小时。」吴瑞美医师说:「患者从本来一天吃三次药,后来可能变成要一天吃四次、甚至五次。」
吴瑞美医师提及另一个治疗困境:「患者服用药物,药效发挥后,患者行动会像常人一样;但当药效退去,患者会突然僵在那里,动作变得特别慢,并开始颤抖,步伐很小,走路拖步。」
这种有时「来电」,有时「断电」的状况,经常是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多年以后会遇到的瓶颈,时好、时坏的情形可能愈来愈频繁。
患者经常会问,「如果增加多巴胺的药量,是否就能避免断电呢?」。
「我们不能一昧地增加多巴胺的药量。」吴瑞美医师提醒:「增加多巴胺药量,虽然能让动作不那么慢,比较正常,但可能会激发一些不自主动作,例如让人摇头晃脑、手动来动去,甚至手舞足蹈像要跳舞那样,称为异动症(dyskinesia)。」
为了要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及平时的确切状况,医师会请患者纪录「药效反应纪录表」。此纪录表以半小时或一小时为单位,让患者纪录自己的吃药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的反应,何时「断电」、何时「停电」、何时「暴冲」,都一目了然,回诊时医师就能根据药效反应纪录表来调整药物。
●改善巴金森症治疗瓶颈
吴瑞美医师说明,左旋多巴药物属于速效型,药效来的快,但也去的快,可能服药三小时之后药物浓度就由升高到降的很低。如果在左旋多巴药物里加上一个特殊的酵素抑制剂,能减缓药物被代谢的速度,让药物慢慢释放,这时药物属于缓效型,比较慢才开始作用,但能维持较久的时间。
现在透过改变药物动力学做出二合一药物,一颗胶囊里有三分之一是速效型,三分之二是缓效型,如此一来,前面靠着速效型部份释放出药效,后面靠缓效型维持药效,药物浓度可以维持五到六个小时,患者一天吃三到四次药就能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减少突然断电、来电,时好时坏的状况。
新型药物可改善巴金森症治疗瓶颈。(图/照护线上提供)
「对一些有明显来电、停电状况的患者,或是罹病较久,一般药物已经药效转弱的患者来说,就适合使用二合一的药物控制病情。」吴瑞美医师说:「同时有些研究也发现,若在罹病早期就开始使用这类二合一药物,患者血中的药物浓度会处在较平稳的状态,比较不会出现不自主扭动。」
吴瑞美医师回忆,之前有位五十多岁的巴金森症患者已罹病十多年,每天需要服用左旋巴胺五次,再加上多巴胺促效剂,但随着病情愈来愈严重,多一点药物就开始晃动,少一点药物又僵硬到完全动不了,从平时可以撑拐杖,到需要坐轮椅,可说是每况愈下。后来替他更换成二合一药物,体内多巴胺的浓度趋于稳定,一天最多服用四次药物,就能保持整天活动正常,不会晃动,也不会僵硬到需要轮椅代步,生活品质获得极大的改善。
●贴心小提醒
巴金森症常见的症状包括颤抖、行动迟缓、面无表情、走路碎步、平衡困难、讲话小声、字体变小、关节僵硬、关节酸疼等,大家务必多加留意,不要认为只是单纯的老化,若出现2、3个征兆,建议要就医检查,才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编辑梁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