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非坏事!医:有益身心健康

面对报仇和回击心理人们往往落入两种极端:摧毁他人或忍气吞声。(图/pixabay)

「不甘心!」、「他凭什么!」、「他这样弄我,我一定要弄回去!」戏剧和电影中,报仇、报复往往都是不可或缺的情节。报仇也存在日常生活中,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面对报仇和回击心理,人们往往落入两种极端:摧毁他人或忍气吞声,这两种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且我们接受的教育是遇到不甘、不平之事,要以德报怨、吃亏就是占便宜、不要轻易回击,「情绪总要出口,但却没人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全观式社区预防暨心理健康中心咨商心理师王弈升说。

报仇其实不坏:

遇到不公平或损害自我利益时,人普遍会升起一股怨怼的心理,这是报仇行为的来源。杨聪才诊所院长、精神科医师杨聪财指出,研究证实了报仇、愤怒是人天生的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都是负面字眼,但报仇其实对身心团队都有好处。

一篇刊登在《社会个人心理学指南(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的文章指出,在人类早期社会,报仇能防止加害者进一步破坏、报仇后能让团队更合作、降低成员搭顺风车的现象。

另外报仇也能增加大脑愉悦感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早说过,攻击能让人愉悦,而2014年,肯塔基大学心理系教授崔斯特(David Chester)研究发现,复仇行为能产生愉悦和快感,后来他更指出,人们复仇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预期到这样会有快感。

不只心理,大脑也会因复仇而改变。实验发现,当人们真的复仇后,掌管奖励机制的基底核会变得活跃,证实了:复仇是甜蜜的。

如同看戏剧,观众总在等坏人好人修理的情节,对坏人不满的情绪慢慢累积,最后好人反击,大快人心。

「过得好,是最好的报复」其实这类说法常出现在当我们发现事实无法改变,或不想伤害对方。(图片来源:pixabay)

反击或忍气吞声,哪个才对?

面对不公平、心有不甘的情绪,想反击是相当正常的反应。在报仇的光谱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光谱的另一端是「过得好,是最好的报复」,一种往心里内化的方式,哪个才合理呢?

王弈升认为,这两种方式象征外化行动内观己心两种安顿之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建立在个人有能力改变现状,且不畏局势艰辛、愈挫愈勇为前提。例如之前很红的《半泽直树》,「但这类的反击,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与行动力,通常不会成功,反而容易愈弄愈糟」。

而「过得好,是最好的报复」其实这类说法常出现在当我们发现事实无法改变,或不想伤害对方,转而把注意力从对方回到自己身上,「前者是以摧毁为目的,后者的重心是将焦点回归自我,但现实中常容易变成太强调证明『过得好』,忽略或压抑真实情绪,闷久了反而容易产生脱序行为。」想回击的情绪是正常的,但需要找到适切的调适之道,才有机会降低因冲动攻击而伤害自己或他人身心的风险

在生活中,不论是说服他人或自我要或不要复仇,都是在这两种极端上作选择,是否有哪些作法可以有回击的感觉、让心里好过些呢?

想回击,先用「三调」冷静一下:

碰到不好的事情当然有不满,但报仇前可以先冷静一下。(图片来源:pixabay)

碰到不好的事情当然有不满,但报仇前可以先冷静一下。王弈升说最常使用的就是调身、调心、调息,这三件事能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暂停冷静,观察身体、呼吸和自己的感受:

调身:找一个安全、不受打扰、不会勾起愤怒情绪的环境。安静地觉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愤怒让身体哪些部位出现变化?可能是肩膀硬了、心跳快了。

调心:愤怒时注意力不在自己而在外面的事物,所以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跟自己说说话。杨聪财指出,大脑前额叶会作出理性的判断,提醒自己不要作出冲动行为。

调息:不用刻意放缓呼吸速度或深呼吸,专注在自己呼息时的感受就让身体放松。

三种方式让你好好报仇:

想来想去还是想报复,但直接回击可能让情况越演越烈,甚至造成恶性循环,又不能不抒发,那该怎么办呢?「好好地报仇」就是个学问。王弈升指出,好的报复有三个原则:

1. 一定不能以摧毁为目的

2. 不论对自己或对他人,须以安全优先

3. 最后要设立停损点

杨聪财也认为,透过内化复仇情绪和「聪明地」复仇就是一种学习,经一事长一智,知道下回不会再被占便宜、不受伤,同时也能有同理心,不伤害他人,如同古罗马哲学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Marcus Aurelius)所说的:「最好的报仇是不变成像敌人那般的人。」

有三种回击方式可以让你心里舒畅又不伤害他人:

1.跟亲朋好友或同事讲八卦

讲八卦不是坏事,在抱怨、讨论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宣泄。(图片来源:pixabay)

讲八卦不是坏事,在抱怨、讨论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宣泄,只要不传出去或让对方听见、变成言语霸凌即可。王弈升说,很多有复仇情绪的人都不会跟别人讲,最后发生憾事,这是因为长期处在压抑的状态,但如果有机会说出口,情况就会大不同。

或是可以在脑海中幻想一个剧本,例如对方被炒鱿鱼、被上司责骂或遇到种种倒霉事都可以,这在心理咨商时是很常运用的方式。

2.仪式跟象征行为

也是宣泄的方式,但相较于第一个,这是有所行动的,无伤大雅且透过不伤人的行动,让愤怒能转移到某件事物上而获得安慰,「这带些趣味性,像是日本有离婚典礼,双方共同用锤子锤烂戒指,用派砸对方脸上,这也是一种仪式,」王弈升说。

此外,国外也有一个很有趣的研究,是巫毒娃娃扎针,受试者扎完真的觉得舒坦许多,这是一个安全、没人会受伤的方式。

利用一些物品作像征性的复仇行动,是相对安全且能发泄情绪的方式。(图片来源:pixabay)

有个故事是这样:分手了很难过,主角就徒步到彼此曾经玩过的地方拍影片、整理对方曾经发生过的糗事,或是把对方穿过的衣服剪烂变成抹布,用来打扫家务,「报复不只有毁灭,有时还可以是一种创造,」通常有这样的行为,愤怒情绪就会慢慢冷静

其他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买或作一个东西想像成对方,可以表达对他的各种心声等等,「当不满与愤慨透过仪式与象征的方式转换时,这些负面情绪有了相对安全调适的出口,可减少冲动行事而造成的伤害风险。」王弈升说。

但杨聪财指出,这样的确能发泄怒气,但仪式行为本身仍带有不平之心,因此如果能缓解当然好,但如果不足以发泄完,仍可能引发报复行动。

3.安全地揭露对方的缺失

杨聪财指出,在职场或情场上,想报复可以平心、安全地揭露对方的缺点或过失,有点类似「让大家评评理」的意味。

报复本身没问题,直接攻击虽能带来快感但也短暂。王弈升指出,报仇成功与否,最后常出现「沮丧」的情绪,因为回击过程中可能违反理性良知、道德甚至法律,报仇完清醒后发现做了错事,惭愧、内疚涌现,这是另外一个更辛苦情况。报仇可以,但千万不要伤害他人,才不会陷入一个又一个无法自拔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