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黑心食不自觉? 合法「食品添加物」明年可上网查

▲怕黑心!明年食品添加物可上网查,民众不再雾煞煞。(图/记者严云岑摄,下同)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食品中的「添加物」常为引发食安问题的罪魁祸首,卫福部食药署为了让民众吃得安心,今(28)日宣布将修改近50年未更改的「食品添加物功能类别」,将现有的17项扩充为28项,并废除「品质调整剂」一类别,让业者依食品内添加的抗结块剂、保湿剂、PH值调整剂等如实标示。食药署食品安全评估科科长高怡婷表示,新版草案仍在搜集各方意见预计明年底完成公告,2018年正式上路

高怡婷说,人类使用食品添加物,已有数百年历史,「食品添加物不可怕,重点是要合法合理使用」。高怡婷提到,食品添加物最初多为天然存在的物质,包括多种莓类含有苯甲酸乳酪发酵过程中产称丙酸等,这些酸除了赋予食物特殊风味外,也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及延长食品保存时间

随着科学日益发展,食品添加物的使用目的也越来越多元,食品组组长潘志宽表示,在香肠中添加亚硝酸盐,除了可维持肉色鲜红外,更重要的是可防止肉毒杆菌中毒;在金针菇中添加亚硫酸,除了可达到漂白及抗氧化之效外,还能达到防腐抑菌之效。

虽然依现行法规规定,若含有防腐剂产品皆须标示,但为了让民众更清楚自己吃下肚的是哪种食品,未来食品添加物重新分类后,须先标记出使用成分,后方再以括弧注记用途。「如果业者在制造香肠时有使用亚硝酸盐当防腐剂,那新法规上路上,就必须要改写成『亚硝酸盐(防腐剂)』。」潘志宽说。

食安问题频传,食药署除了预计将原本的食品添加物从17项扩增到28项外,更计划推出食品添加物检索系统,只要民众在搜寻栏上输入「亚硝酸盐」等添加物名称,就可查到这些添加物适用的食品类别与限量标准,预计于2016年上路。至于新版的草案,则预计于2018年正式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