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蛋风波】芬普尼鸡蛋重现市场提醒我们的事
▲日前台南芬普尼毒蛋流入北市蛋行,下架逾3万颗。(图/台北市卫生局提供)
国内再度发生鸡蛋遭验出含农药芬普尼超标,且有问题的鸡蛋恐早被消费者吃下肚,政府官员又将其视为个案,再度伤害民众对政府的信赖。
犹记得2017年首次发生鸡蛋含超标芬普尼残留时,农政机关对外宣称将推动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消费者食的安全,包括:管控芬普尼检出场之淘汰蛋鸡、禁用芬普尼水悬剂、将芬普尼列入鸡肉及鸡蛋之常态性检测项目、强化农民之正确用药及饲养管理观念、修法重罚及撤照、研订合理芬普尼残留量检验标准(订定芬普尼于家禽蛋类容许量为10ppb)、强化溯源标签管理并做好源头管理、辅导改善蛋鸡场之饲养管理等。
事隔一年多,却又再度发生毒蛋事件,显示政府政策并未落实,执行效率有待加强。而蔡总统曾公开承诺提供民众安全的饮食环境,让消费者享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今蔡政府引以为傲的「食安五环」(源头控管、重建生产管理、十倍市场查验、恶意黑心厂商加重责任、全民监督食安)再度破功,让民众质疑蔡政府官员老是说得一口好政策,实际执行则不是那回事,尤其从采样、检测到回收作业时间是否过长,也遭到外界质疑。对此蔡总统也应该透过脸书表达一下关心之意,总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吧!
人类是一种容易遗忘的生物,面对食安事件往往风头过了就逐渐被遗忘,政府机构自然也不会追根究底,等到下次事件再爆发,沦为恶性循环。例如当国内鸡蛋再度含超量芬普尼残留,才让人惊觉上次发生毒蛋的原因至今仍未得知,不了了之;不仅如此,戴奥辛鸡蛋到现在也仍然没有找到源头,容易成为政府在拟定毒蛋防治对策的盲点,才会让问题一再发生。另,政府虽然订定许多看似很严格的法令规章,但是对于生产端违反食安规定时,经常是采取最低标,致无法达到有效的遏止效果。而这也是国内食安屡屡出包的重要关键之一。
过去要在食品供应链上追踪问题是一件相当困难而耗时的事情,若将「区块链」(Block chain)导入供应链,则可以让流程更容易追踪、更透明,并且让资料数位化,也可降低出问题的食物进到消费者口中的可能性。当前透过区块链的运用,在食安的溯源管控上,已有相当进展,例如美国沃尔玛公司(Walmart)与 IBM 共同开发了食品安全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美国制造的包装食品、中国的猪肉和蔬菜供应,未来更将导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让所有利害关系人都获益。想落实食安管控,台湾政府应该积极导入区块链技术,才能真正做好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安把关。
随着贸易自由开放以及网路购物的兴起,原料和成品来源及流通更加多元,让食安把关更具挑战性;尤其气候变迁对养殖业者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应及早因应。如何落实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用安全,而不只是喊喊口号,考验每位执政者的能力,马前政府没做好,蔡政府亦不遑多让。国内毒蛋再度发生,若政府还是不找方法而是找借口掩饰,民众的安全感不会到来,届时又怎会把手中选票托付给同一人,毕竟食安、经济才是人民最关心的事!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