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韩流」涌动 观光业能乘势而起?

文/徐筱岚 李旻薇 图/本报资料照

高雄市长韩国瑜在选前喊出的「东西出得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震撼全台,外溢效应让许多县市由绿翻蓝,承认九二共识的卖菜郎所说的「人」,当然意指陆客,而不少大陆民众也指定到高雄一游。回顾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后,开放陆客来台,自此陆客观光人潮一路超韩赶日,在2015年到达顶峰的418万观光人次,紧接着蔡英文隔年上任后,2017年的陆客来台数下滑到273万人次,缩减了三分之一,少了145万人次。

只是,台湾观光真的是从2016年开始走跌的吗?根据交通部观光局统计,观光人数每年逐渐增加,4年内突破千万,仅管陆客缩减,反观其他国家旅客人数「稳定成长」,甚至补足陆客人数的缺口。俗话说「人潮等于钱潮」,吊诡的是,看似回升的观光人数,饭店住房率却持续下滑,究竟人去了哪?钱去了哪?台湾观光为何从「产业」变成「惨业」?

重量不重质 盲目投资变惨赔

「观光雪崩」一词在全台延烧,民间企业将矛头指向中央政府,直指两岸关系冰冷导致陆客锐减。从观光局统计可发现,2014年陆客来台人次就开始趋缓,饭店旅馆业者盘算陆客量多、有利可图,进而投入市场,使得饭店旅馆数量持续成长。未料,受政治因素影响,来台陆客数量瞬间萎缩,不知如何有效经营的饭店投资客,只好四处找买主、认赔杀出。即便各国旅客人次成长,仍赶不上饭店旅馆的膨胀速度,光是2017年,观光旅馆业约新增8家及超过1,000个房间数,一般旅馆及民宿也新增约1,000家及逾12,000个房间数,尤其以民宿数量成长速度最快。这股淘金热,造成市场供过于求。最后的结果,就是哀鸿遍野。

另外,廉价航空自2015年抢占台湾市场,国内旅游人数逐年下滑,一张便宜的机票仅相当于台北往返高雄的高铁票价格,不少民众宁愿出国也不想在国内旅游消费。况且国内饭店、民宿的住宿费用居高不下,选择国内旅行的民众,宁可游走法律边缘,在网路订购airbnb,让合法业者市场竞争力下降,在法规不明确的情况下,饭店旅馆业因此出现劣币良币的窘境。

近年来,随着旅游型态改变,2017年来台商务客、团客比例降了二成到三成,仅有252万人次,而自由行旅客则增至816.7万人次,占旅客总数的八成,更创下4年来新高,过去陆客来台大多跟团,如今自由行旅客占五成;另外,东南亚自由行旅客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占了九成之多,由于多数旅客滞留北部,台湾中南部无法享受到观光客带来的利益。

削价竞争抢客 硬体建设一窝蜂

除了过多的饭店旅馆数量,若时间拉回到2012年,当时为了抢陆客,有相当多的业者不惜开出比对手更低的价格,甚至以「零团费」的方式,把「人头」抢过来,由于削价接客,使得导游薪资都仰赖于旅客购物的退佣金,迫使导游宰杀陆客;加上旅行社与购物店的「借贷关系」,以绑定团客数向店家贷款,必须稳定客源,当市场竞争者变多或客源缩减时,就掉进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莫过于2010年接待安徽零团费旅行团时,「导游阿珍」因不满陆客购物太少而破口大骂,堪称是观光产业链的恶质化缩影。

在硬体和管理部分更是问题重重,近年来,不仅有垦丁大街天价卤味、士林夜市高价水果摊及九份计程车收费乱象等情事,伤害了国内外游客信心,而政府对于硬体设施欠缺通盘整体规划,导致各县市观光建设雷同的情形也比比皆是,只要时下流行什么,各县市就一窝蜂地投入建设。根据统计,最近3年内,全台盖起了80座彩虹村、13座天空步道和4座玻璃教堂,景点重复性高不说,周边又无其他观光辅助设施和交通配套支撑,旅客抵达后短暂停留,既不消费也不过夜,沦为「打卡拍照」的一日景点。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夜市小吃,从基隆到垦丁的夜市小吃,品项重复性高,处处可见青蛙下蛋、卤肉饭、盐酥鸡、蚵仔面线等,试问,连台湾人都不愿回头踏足的景点,如何吸引观光客到访或回流?

加上陆客消费模式也在近年有所改变,观光局统计,2008年陆客每人每天平均花费为新台币7,100元,到了2018年只剩5,800元。世新大学观光系副教授陈家瑜表示,陆客已从过去「爆买」、「狂扫」的消费模式,慢慢转向「体验型旅游」,这也是全球旅游型态趋势,台湾观光不能继续停留在旧思维,错判陆客是唯一救命仙丹。业者除了重新自我审视市场竞争力,还得跟上世界潮流,才能迎向未来。

由此可见,目前台湾观光产业波动更像是自由市场的「汰选」过程,政府应该发挥带头力量,做好基础建设帮助业者转型,提出前瞻性、可永续发展的观光环境,否则「陆客不来」也只是让产业结构的问题浮出台面罢了。

靠补贴饮鸩止渴 不如打造好体质

为了抢救全台低迷的观光市场,观光局于2018年陆续推出补助计划,从年初的花莲补助案,一路加码南湾计划、山海恋,到「前进宜花东、高屏暖冬游」等共4项补助方案,投入新台币3.3亿元。眼见带动效益不彰,又于12月18日宣布再投入预算9.8亿元,再推「扩大国旅暖冬」方案,时间拉长到2019年1月底,其中针对自由行旅客,每房补助1,000元,30岁以下青年和亲子族群,以及60岁以上乐龄族群,加码补助至1,500元,原本排除了台北市、桃园市新竹市,其余19县市适用,后经桃园市长郑文灿怒批观光补助毫无逻辑后政策急转弯,观光局迅即将三市纳入适用范围;另在团体旅游部分,2天1夜以上每人每日最高补助500元,60岁以上乐龄族加码补助至1,000元。

此举也被旅行公会全国联合会批评,补助带来的观光效益是「短暂烟花式」的,长期来看,只会把民众的胃口养坏,对观光产业毫无助益。一旦补助用罄,旅客就再度消失。

面对观光产业全球竞争,各国政府都将观光产业提高到国家政策的层次,将层级提升为独立机关,投入数十亿元的预算来抢攻全世界的旅客,以邻近的日本为例,不仅将观光作为国家政策,加上城市特色明确、景点重复性低,让旅客忍不住一再探访,日本观光厅于2018年12月14日宣布,当年度的外国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而日益崛起的南韩,则充分运用韩流经济,以韩流市场为基础,借由文化产业结合明星宣传,达到加乘效果,南韩观光公社统计,2018年台湾访韩游客数估计达110万人次,成为南韩第3大游客来源地。

反观台湾,号称观光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交通部观光局,属于三级机关,不但无力指导各县市政府、串联资源,导致观光资源变成地方诸侯的政绩宣传手法,对观光产业的概念也始终停留在建设「输人不输阵」的一日观光景点,甚至寄望以「补助金」来救观光,显然搞错方向、施力错误。若无法对症下药,不论政党轮替多少次,台湾恐将不再是陆客、甚或是外籍旅客的首选。

台湾观光市场正面临结构性转型的「阵痛期」,政府除了持续向外推动观光,更须思索如何让内部产业升级,甚至更该回归到问题本质,即观光景气不佳,肇因于全台经济疲软,致使民众减少旅游开支。而业者寄望政府之余,也该自我省思,如何让观光回归本质,打造出「好体质」、建立良好口碑,让旅客先有心动才有行动,进一步成为愿意流连忘返的「回头客」,透过官产的合作,让台湾成为值得一再探访的观光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