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从难为水到成习性的双标历程及危害
中国传统文化对言行一致及慎始善终有极高评价,一般而言,崇尚德善者会行恶作孽,往往是受到强权压迫之下的不得已;但历史上有不少握权柄者,却在标举价值的同时,实际作为却全然悖逆,对照近月来,统治集团的「双标」行径颇受社会关注,由于掌权者往往众所瞩目,此种作为更可能重创组织人心,其因缘及危害深值探究。
居高位者会作出完全违反先前所扬立价值的行为,一项可能的原因,是先前的标榜价值,其实根本缺乏信仰,只是沽名钓誉而已。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同年正月间,崇祯与文武官员讨论是否要南迁避祸、维续政权,崇祯初欲南迁又难以启口,大臣怕承担骂名也不敢提倡南迁,终于有大臣力排众议建议南迁,但首辅陈演以及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为表现忠于君主,抨击南迁为邪说,扬言主张南迁的大臣该杀,李邦华则提出太子南迁的折衷方案,最后依旧不成。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主张南迁的李邦华殉国,而作足忠君姿态的光时亨立刻向李自成投降。当名利场上的风向情势反转、改朝换代、必须服侍新主时,其投机的双标精神正得以充分伸展,滋润繁茂。
早年充满浩然正气的言行,也未必全是沽名钓誉,只是未经红尘,在经历生死考验后未必能秉持初衷。秦桧在宋徽宗及钦宗年间,面对金人南侵,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一路升官。靖康之变后,秦桧及一些大臣随同钦徽二帝被押解到金国,在金国期间,在过往荣华富贵与现下凄风泣雨的强烈对比下,秦桧选择配合金国,回到南宋政权,扑灭南宋内部对金国构成威胁的主战力量,主导签下向金称臣的屈辱的宋金和议。秦桧的人生展示了早年对价值的真挚追求,若是连带镶嵌着荣华富贵,日后再面对新一轮生死富贵的碾轧,难忘往日风光,是否能不沦为双标,卜筮难料;这也正是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一种写照。
双标造成的主要危害,是让相应的价值理念失去鼓舞及调动人心的凭借,因为双标者过去标举价值的印渍,会唤起人们对亦若是者的怀疑,人间是否再无一生信道者。光时亨及秦桧的双标,或许还带着曾经享有高官厚禄、却面对改朝换代又不舍荣华富贵的难为水;但能够予夺高官厚禄的层峰若也以双标行事,对组织将造成更致命的打击,因为连价值理念本身都将被质疑。南朝梁元帝萧绎演示了这种令人错愕的场面。
萧绎是梁武帝第七子,聪明颖达,才艺兼美,着有《孝德传》阐明自己的孝道观念。梁武帝在位时,侯景起兵叛乱,危及都城,梁武帝为在外地的萧绎加官增兵,指望他能前来解围。萧绎手握重兵,却坐视国祸不理,暗藏私心,并且开始展现双标,首先故意放纵侯景作乱,造成父亲梁武帝被侯景逼死,更将会威胁他登基的兄弟子侄全部消灭,等到包括父亲在内所有潜在威胁者被铲除之后才发兵勤王。在发兵讨伐侯景过程中,先后杀了桂阳王萧慥、侄子萧誉、孙子辈的萧栋、袭击兄长萧纶;其弟武陵王萧纪派两个儿子援助萧绎,却被萧绎阻挡在外或被囚禁,最后萧纪势力被全灭、两个儿子都被萧绎饿死。整个过程,萧绎除坐视父亲被害之外,还灭杀了近十位兄弟宗室,造成四分五裂。
极具果报回向意味的终局,是北朝的西魏突袭江陵、抓捕萧绎,而西魏正是侄子萧誉被叔叔萧绎所杀后,萧誉之弟萧詧被逼出走所投奔的政权;萧绎被俘后,萧詧说动西魏容许自己杀了萧绎,并在西魏支持下,当了附庸皇帝。萧绎笔下写孝德、刀下灭亲族,崇高价值及歹恶行径相互抱合,主事者却毫无违和感,双标成了习性,稍有价值理念及尚念人间情分者,都将离去,跟随者当然只能以尚图高官粥飨、掠夺利权者为支撑;组织至此,即接近无可救药,若天地不仁、稍加重击,恐将狐走兽散,等待灭顶;此系组织层峰所应畏惧敬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