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蒋德纲》政党动员罢免,第三势力危矣
(图/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因无党籍高雄市议员黄捷罢免案引发政坛关注,在总统蔡英文以民进党主席号令全党挺黄捷与国民党直球对决下,2月6日投票结果以不同意票6万5391票,同意票5万5261票遭到否决,黄捷免于被罢免。稍早台北市长柯文哲表示,罢免不该变成一种意识形态、政党动员工具,应「适可而止、不要再闹了」。
《选罢法》2016年底修法,通过降低原本「双二一」门槛(罢免投票率高于选区总选举人数50%,同意票高于有效票50%)。新法规定罢免同意票高于不同意票、且达选区总选举人1/4即通过。没想到,修法后第一个适用的是罢免高雄市长韩国瑜,第二个则是民进党桃园市议员王浩宇,蔡英文认为国民党借口反莱猪政策而发动报复性罢免,因此号令民进党挺黄捷,避免骨牌效应。
以这次高雄市议员黄捷罢免案为例,罢免案若要成立,同意票必须超过7万2892票,且高于不同意票,国、民两党拉高对决态势的结果,同意票仅5万5261票、不同意票6万5391票,两项门槛均未达标。
这个结果凸显了两个问题,第一,同样支持莱猪政策而遭罢免,为何有的民意代表罢免会通过、有的却失败;第二,国、民两党动员罢免,压缩了第三势力的问政空间,制度上存在极大的不公平。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相对容易,每个罢免案都是单独个案,必须考虑选区的「因地制宜」,以及被罢免对象的「因人而异」,国民党若以为锁定北、中、南挺莱猪指标人物王浩宇、陈柏惟、黄捷各个击破,这样的操作策略显然过于简单粗暴。王浩宇被罢免、黄捷免于罢免,跟挺不挺莱猪没有绝对关系,跟候选人问政表现与形象有关,莱猪议题只是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理,陈柏惟,甚至吴思瑶的罢免连署、投票结果也都存在变数。柯文哲说「适可而止、不要再闹了」,与赵少康说「这波完可以停了」,并非唱衰国民党,而是选民未必会照着国民党的剧本走,引发中间选民厌恶蓝绿恶斗的负面观感,已经从黄捷罢免案透析出来。
须知,2018年高雄市长选举,韩国瑜在凤山区拿到11万8466票(56.54%),如果黄捷真的「惹翻了就不好办了」,国民党不会连一半的能量都催不出来,国民党在这一区的实力打个八折都能轻易摆平民进党这次的6万5391票,以及达标的7万2892票门槛,可见得,国民党运作罢免黄捷案,连一半的泛蓝选民都未必认同,未来还要继续走下去吗?
第二个问题,是国、民两党动员罢免,压缩了第三势力的问政空间,制度上存在极大的不公平。过去旧法明订「不能宣传」,新法解封了、可以宣传打广告,蓝绿政治人物不再顾忌,无不卯足全力动员拉抬,试想,无党籍或第三势力的小党哪位能有黄捷幸运,蓝的打压、绿的挺?然而,更严重的深层问题是,黄捷未来感恩戴德,问政势必亲绿,甚至不得不考虑加入民进党,那么以后无党籍和第三势力可还有问政自主空间?
立法委员是单一席次选举,赢一票上位,输一票什么都没有,立委问政必须兼顾党意以外的多数选民权益,如果党意与民意发生矛盾,立委必须做出取舍、必须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立委的权力来源是政党提名的不分区立委,那更是必须服从党意,民进党莱猪政策表决中,违纪跑票的林淑芬、刘建国、江永昌宁愿违反党意,也不愿背离选区众多养猪户选民的支持,其原因在此。
地方政府的县市议员是复数选区单记非让渡选制,简单说就是单一选区多席次,每位议员背后都代表一定比例的民意基础,有些是老百姓的就养、就学、就业、就医、法律纠纷等各式各样的民生问题,更有一些地方上的商业同业公会、产业工会、公益社群等小众团体,议员们承载选民的付托,兑现政见,这是民主政治的ABC。但是黄捷的罢免案,却呈现出制度上的极大不公平。
2018年黄捷当时以1万8420票当选市议员,如今国、民两党却劳师动众动员12万人出来表态支持或不支持罢免她,从兑现选民承诺的角度来看,她的问政表现却须由高出1万8420人的数倍人数来评判,且这些绝大多数原本就没有投票给她,现在要她出来负责什么?是她辜负选民的付托,还是当初多数辜负她的选民现在回过头来霸凌她?
再以高雄市凤山区为例,2020年当选立委是民进党许智杰11万4998票(51.10%),但是现有《选罢法》制度下,罢免立委许智杰成立的条件与市议员黄捷一样,「同意票必须超过7万2892票,且高于不同意票」,可是黄捷当时以1万8420票当选,是8位市议员之一,强加过多的罢免理由,只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许多人认为罢免市议员的难度较高,不是对市议员更有利吗?事实上恰恰相反,目前新法规定「罢免同意票高于不同意票、且达选区总选举人1/4即通过」正好提供国、民两大党操作罢免最有利的条件,举一党之力即可威胁无党籍、第三势力乖乖就范,而孤立无援的市议员被迫选边站的结果,牺牲的绝对是弱势族群等小众的权益,不利于多元社会、多元声音的民主发展。旧法罢免「双二一」门槛过高,非单一政党可独力主导,眼前新法却是引爆大罢免时代,已危害第三势力生存空间,伤害台湾民主发展甚钜。
显然地,政党动员下的罢免权变调了。宪法赋予人民罢免权是选举权的补救措施,当选贤与能失灵才适时启动,政党动员罢免并非民主常态,至少,台湾过去不曾如此频繁地动用罢免权。目前罢免权的门槛过低,演变成两党互相仇视、报复的工具已矫枉过正,这是造成频繁罢免的主因。
从去年罢免高雄市长韩国瑜、桃园市议员王浩宇,今次的黄捷,以及酝酿中的立委陈柏惟、吴思瑶、澎湖县长赖峰伟……好多好多,选了要罢、罢了还要改选,这般恶性循环,已经造成民主体制空转与内耗,值得反省与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