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痒不一定是香港脚、变色不一定是灰指甲 皮肤科医师解析迷思!
▲指甲变色、脚指痒,不一定就是灰指甲或香港脚。(图/翻摄自pixabay)
A小姐走进诊间脱下鞋袜,说道:「医生,我脚常常会痒,有时候还会长小水泡,擦过很多香港脚药膏,为什么都没有好。」B先生走进诊间,把脚放到脚蹬上:「医生,我这个指甲变色好几年了,擦灰指甲药擦好久,为什么都没有好?」
以上的情境每天在皮肤科门诊都会上演数次,病人都认为简单的香港脚、灰指甲应该擦擦药就会好,但事实却往往不是病人想的那么简单。
「香港脚」(或称:足癣),是一种霉菌感染足部皮肤的疾病,多数病人都抱持以下的观念:会痒的就是香港脚,不会痒就不是香港脚。事实上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病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来自于电视广告、街坊邻居的道听涂说或是网路流言等等,当皮肤科医师试图导正病人此一观念时,病人常常无法接受,因为「痒就等于香港脚」这样的信念在许多人脑中早已根深蒂固。
然而在皮肤科医师的角度,仅从「香港脚」单一诊断出发,也可以有许多表现,香港脚可以痒,也可以不痒,外观的表现更是多样化,包含趾缝间糜烂、脱皮,脚掌小水泡、脱皮、红疹,也可以形成大水泡或是脓疱,感染较长时间的病人常会有角质增厚的表现(此时期常常不痒),有时可以合并异味产生。
若是从「痒」的症状出发,常见的鉴别诊断除了香港脚,还有像足部湿疹、汗疱疹、足蹠蠹蚀症,以及较不常见的干癣、掌蹠脓疱症等疾病,而前面提到香港脚的其他症状(脱皮、水泡、脓疱等)在这些鉴别诊断也可能会出现,病人多半无法正确分辨其中的差异。因此在病人探究「为什么香港脚治疗无效」之前,应该要先确认「真的是香港脚」抑或是「病人自己觉得是香港脚」,建立正确的诊断才能有正确的治疗。
香港脚虽是常见的疾病,要建立正确的诊断,还是需要专业的皮肤科医师来执行,除了根据临床症状及详细的病史询问,也可以透过辅助的检查来帮助确认,「皮屑显微镜检查」是皮肤科诊断皮肤霉菌感染的常用检查,将患者病灶处的皮屑轻轻刮下,置放于载玻片上,滴上氢氧化钾溶液(KOH),待皮屑溶解后透过显微镜寻找霉菌的菌丝,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检查。
但是检查有时候会受到病患先前使用的药物(市售成药常含部分抗霉菌成分),导致霉菌量减少以致检查敏感度降低,因此当病患有疑似香港脚的症状无法确认时,除了至医疗院所皮肤科看诊,就诊前如已有使用药物治疗,建议要先停用1至2周,减少显微镜检查出现伪阴性的机会(指有霉菌感染但因菌量低以至采检无法检出)。确认诊断后,一般选用外用抗霉菌药治疗数周至数月不等,视情况可短期搭配口服抗霉菌药。
▲脚痒除了香港脚,也可能是足部湿疹、汗疱疹、足蹠蠹蚀症。(图/记者赵于婷摄)
「灰指甲」(或称:甲癣),指的是霉菌感染指甲造成的疾病,常见的表现除了指甲变色(可能变黄、白、褐、灰等颜色),还有甲片增厚、弯曲、变形,甲面粗糙,甲片脆化且易碎,甲床分离(指甲及下方甲床原先应贴合处分开),严重者可合并甲床出血,甚至指甲弯曲成如羊角状。
但是以上表现都「不是」灰指甲专一的表现,其他疾病也可能造成相同或相似的症状,例如反复的甲沟炎、干癣性指甲病变、外伤性(或原因不明)甲床分离、反复摩擦或外伤造成的指甲增厚、外缘性指甲染色、扁平苔癣指甲病变等。
因此病人常有的「指甲变色就是灰指甲」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病人觉得擦药很久治不好的常常根本就不是灰指甲。指甲的疾病在皮肤科属于相对不容易诊断,且不容易治疗的疾病,因此强烈建议病人在开始任何的治疗前,先寻求皮肤专科医师正确诊断,再开始治疗。
皮肤科医师诊断灰指甲,除了临床表现跟病史询问,可辅以皮屑显微镜检查,另外视病患情况,可搭配指甲片病理检查或霉菌培养,但指甲的霉菌学检查敏感度相对较低,有时一次检查未果,若仍高度怀疑可能需重复送检。
确立了灰指甲的诊断后,除了外用药之外(灰指甲外用药物一般对轻至中度感染较有效,中重度感染的患者通常帮助有限,且须使用相对长的时间,数个月到数年不等),口服药也是一个理想的选项,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且治疗期长(手指甲建议使用6周,脚趾甲建议使用12至16周),完成口服药物疗程后仍需观察数月,并非吃完药就一定会立即痊愈,因此病患皆需有长期抗战的准备。
小结,台湾气候潮湿霉菌容易生长,香港脚及灰指甲都是常见的疾病,反复感染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就像感冒好了以后还是有可能又被传染),但诊断及治疗都需要专业皮肤科医师执行,切勿听信坊间流言迳自断定或使用偏方,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双脚清洁干爽,有任何症状应尽速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