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改造 不要陷入预算迷思

老济安门市内的矮吧台既是分享青草知识的讲台,也是表演时尚茶饮舞台。(图/桦致形象设计提供)

要如何给予地方老街区新生命?可兴建文教观光设施,或发展当地产业。然而若没有合宜的发展计划,前者很容易沦为闲置空间;后者可能引入不符合地方需求的恶质产业。「艺术」与「文化」是推动地方创生事业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切入点,艺术需要与地方的文史脉络连结呼应。一旦产生连结,可以让在地居民感受到情感,更愿意同心协力一起为地方发展付出。

本书介绍了地方创生的概念,并以平溪瑞芳、金山、万里这几个地区推动地方创生的实际案例,激发年轻人对地方创生的兴趣与热情,鼓励年轻人返乡就业,让地方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

澎玉191卖场船头,创造视觉焦点。(图/桦致形象设计提供)

【精彩书摘

当我们了解老街老灵魂后,可导入艺术文化设计力为地方加值,从一家老店改造起,扩大到一条街一个区,当老街变得焕然一新,导入的「创意」必可创造出「产值」,绝对可吸引青年留乡返乡。

近年来台北市西区老店品牌再生的成功案例,适合成为瑞芳老街复兴的示范。负责为国发会执行「地方创生~东港示范案」创意总监杨佳璋台湾艺术创生文化基金会主办的「点亮老街文化生命力」论坛中现身说法。

杨佳璋近年与苏活创意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张庭庭共同为台北市西区执行老店改造工作,「老济安」、「澎玉191」(原成达行)、「福大同茶庄」都是改造成功的经典案例。

杨佳璋表示,改造计划由品牌策略顾问团主导,推动过程会先安排老店经营者学习品牌概念、电子商务等要领新知,刺激运营竞争思维。再启动辅导机制,包括访视店家老板客人互动情形、分析财报进行经营诊断,以及协助老店找出与同业之间的差异性、分析适合的商模供选择,同时替老店媒合属性相近设计团队,再运用顾问团梳理出来的老店特色、定位,重新设计改造老店品牌与店装

老济安微型青草博物馆「用装饰取代装潢」,呈现工业风,别有一番艺术感。(图/桦致形象设计提供)

一、老济安 青草茶吹感性

以「老济安」为例。2017年第二代店主王荣贵与第三代王柏谚透过改造计划,让充满古早味的青草店吹起一股感性疗愈风,尤其门市内有别于西式高吧台的「矮吧台」,吸引消费者坐下来,店家可以一边煮青草茶,一边跟客人互动。这个设计正是改造团队挖掘老店文史故事后,替店家找到的差异性设计之一。如张庭庭所言,「矮吧台是爸爸说青草知识的讲台,又是儿子做时尚饮品的舞台。」

杨佳璋曾至老济安蹲点,亲眼见证王老板真是不吝与人分享青草知识,「王老板拥有满腹的青草养生知识,会视顾客身心状态需求,调配专属茶饮,如三个人都说肚子痛,他会一一细问每个人原因、痛感,再调配方,三个人拿到的茶饮成份可能都不一样。」

杨佳璋更感动王老板与顾客互动充满人情味。他记得有一天只有一名顾客上门消费,跟王老板聊了半小时以后,总共买了二百元青草离去。杨佳璋在客人走后称赞老板:「很有耐心,听她说这么多。」老板回:「你不让她说,她的心情没出口啊!」

二、澎玉191 船承澎湖海味

澎玉191原名「成达行」,创办人来自澎湖小渔村,三十年前移居台北大稻埕,卖山海产杂货谋生,后来在迪化街置产开店,口碑销路都不错。然而随着时光过去,老一辈批发商及老客户渐次退休凋零,为增加零售商机,加入改造计划,期望吸引年轻族群及观光客

在改造团队抽丝剥茧下,巧妙地以创办人家中第一艘渔船名「澎玉156」结合迪化街店址门牌号码191号,重新命名为「澎玉191」;为强调澎玉海味是澎湖产地新鲜直送,将品牌定位为「船承自澎湖湾的山海味」;在卖场放一座船头,创造视觉焦点,象征满载丰盛货物,永续行驶澎湖与大稻程之间。

ch3-12-0福大同茶烟设计蕴含大同与太极寓意圆满双全。(图/桦致形象设计提供)

三、福大同 同享喝茶福份

福大同茶庄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台北市第一街贵阳街上的第一家茶行

福大同店名很有故事性,「福」字是祖辈认为能喝上一杯好茶是种福气;「大同」两字取自《礼运大同篇》,意喻喝茶的幸福不分达官显贵或贩夫走卒,大家同享这份福气,二者结合取名「福大同」。

综合以上特点,改造团队以「老艋舺的第一缕茶烟」点出福大同为艋舺第一家茶行历史地位;新品牌识别意象,把「茶烟」设计成蕴含「大同」与「太极」的圆,寓意圆满双全,并以沉稳带有古意的橄榄绿,呈现茶汤的层次与风韵。

杨佳璋强调 改造不是改装潢

杨佳璋强调老店改造设计要具备两大正确观念:

一、不要陷入高额改造经费的迷思。有钱有有钱的作法、没钱有没钱的作法,像老济安受限预算,把主力放在前场矮吧台施作上,后场的微型青草博物馆采取「装饰取代装潢」概念,呈现工业风,适当使用艺术表现手法,比传统室内设计装修经费节省很多。

二、改造不是「改装潢」,而是找出老店灵魂,让新旧世代共营新商模,如以前老店用「理性」卖产品,改造后转换成用「感性」卖生活提案、卖体验。

杨佳璋表示,老店改造真的达到让下一代返家目标,这是他执行老店改造设计最有成就感的事,也是地方创生最想达成的目标—让青年返乡。

(本文摘自《创生方舟》/时报出版)

【作者简介】

李永萍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毕业

教育部公费留学考试大众传播类第一名

美国纽约大学NYU新闻硕士

现职

‧台湾艺术创生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

曾任

‧第五届、第六届立法委员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长

‧台北市政府副市长

自1994年起以具体行动关心公众事务及文化艺术,包括筹组「台湾新闻记者协会」、发起「公共媒体催生联盟」、担任「中华民国艺术文化环境改造协会」发起人,争取保留「华山艺文特区」。

2002至2007年于立委任内,筹组跨党派「文化立法推动联盟」、推动「文化资产保存法」全面性修法、研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草案。

2013年发起成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致力串联跨领域、跨产业、跨地区的文创业者,打造两岸共好的文创产业平台。

2020年成立「台湾艺术创生文化基金会」,希望以艺术跟文创浥注地方能量,让地方开创生机、青年人乐于返乡就业。

《创生方舟》/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