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资周刊/银行股陷入服贸协议迷思
【文/陈怡如】
蓝绿立委备战立法院,为审查两岸服贸协议展开攻防。其中,金融业视服贸协议为大利多,有助于金融业登陆、提升竞争力,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李述德更指出,两岸合作就是优势,庞大的商机将可带领台湾金融产业一路发。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有多少陷阱没有被披露?
服贸协议确实会为金融业登陆解禁跨一大步,但是相对地,台湾也要对大陆金融业作适度的开放,究竟是台湾金融业较有竞争力,还是大陆金融业更胜一筹?实在还需要等真正开放了之后的正面对决,答案才能揭晓。
不过,大陆金融环境因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现阶段大陆传统金融业也面临转型的困境,台资金融业在此时进入大陆市场,难保不就此卷进产业革命的漩涡,利多没捞到反而又增加了没有效益的投资。
以证券期货业为例,A股IPO暂停多时、上证指数长期盘在谷底、成交量无法有效扩增,大陆证券业的获利难有成长;此外,许多中外合资的券商在大陆成立多年,台资券商的竞争力恐有限。
在台湾开放人民币业务之后,人民币存款激增,让银行业更期待服贸协议过关之后,登陆大陆市场扩展业务的美梦,资本市场更将此作为银行股上涨的最大动力。殊不知,传统的银行业在中国已成昨日黄花。
大陆的传统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正在节节败退之中。尤其,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互联网金融正名;面对传统银行的抗议,中国人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是新事物,肯定不会取缔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如此,已经定调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传统银行业也不得不认清现实,积极往网路发展。
为了支持经济快速成长,过去中国的扩张政策,让市场资金浮滥,形成过度投资的泡沫经济。近年,中国要挤掉资产膨胀的泡沫,除了进行房地产调控,也对银行实行信贷紧缩,加上高达二○%的存款准备率,银行可供贷款的额度受限,只能选择贷款给大型国企;又因为利率的调整,利差缩小,更是严重压缩了银行获利成长空间。
从附表可以看到,中资银行的获利年增率,已经从过去的二、三成,缩小到一成多,尤其大型银行最为明显,去年前三季的获利成长幅度又进一步缩减,甚至像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在同类型银行中没有特殊竞争力,获利的增长更掉到只有个位数。今年在互联网金融更为普及之下,传统银行的获利空间可能更加被压缩。
因此,资本市场上对中资银行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偏向负面,股价呈现慢性盘底的走势,本益比(P/ E)仅有六~八倍,股价净值比(P/B)多数都在一倍以下。
回想过去中资银行股风光的时候,因为躲过金融海啸,曾经傲视全球金融业,工商银行很长一段时间位居全球总市值最高的金融股,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价也同样冲高,当时中资银行股的P/B都在三倍以上。
如今,中资银行股的获利仍然在成长,股价却是一路下滑,P/B不到一倍,工商银行早已让出全球金融股第一的宝座,退居到第五大。由此可见,中资银行股的表现相对于全球金融股,走势有多么地弱!
上证指数也就在银行股的弱势拖累之下,迄今还在二千点附近,死命地挣扎着。银行股占上证指数的权值比重达二二.九%,银行股持续探底,上证指数当然也涨不动,也因此上证指数无法呈现出大陆科技、网路、文化传媒大涨的现象,失去了参考价值。(全文未完)
全文详情及图表请见《先探投资周刊》1769期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当期内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