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银光独角兽? 照护新创产业正在发光
文/林宗宪
行政院长赖清德在今年二月喊出:「两年内培养出台湾第一只独角兽」,引起国内对新创产业的重视,「物联网」、「AI」、「区块链」等名词,大家朗朗上口,但运用在哪些领域最有机会?
台湾今年正式迈入高龄化社会,政府的长照2.0也已启动一段时间了,银发族的照护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因应这个趋势,照护产业正掀起一股新创风潮,尤其是各种数位化解决方案,不仅符合社会需求,更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契机,于是出现了台湾第一个短期居家照护预约平台─优照护,并且跌破一堆人眼镜,抢先到美国插旗了。
「为什么都找不到看护?」陈宏益在创立优照护之前,年迈父亲因病常进出医院,自己又无法随侍在侧,想找临时看护帮忙,不是四处打电话,就是找到的人不合适。「不就一边是照顾者,另一边是需要照顾的人,两边要碰在一起有这么难吗?」他自己在电子商务及CRM场域经营这么多年,每天就是让网路上成千上万的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对找看护面临的难题,简直无法忍受。
「让照顾的双方找到彼此」,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这个概念却完全翻转了传统照顾产业的逻辑。原来,像看护这类的照护人力,以往都是「被」派遣到照顾需求者家中,照服员江小姐说,他们在公司只能被动接案,而且还得看派遣者的脸色才有工作,更无法选择对象。但在「平台」的运作概念下,只要透过数据媒合,照顾双方就可以依照个别的条件及需求搭上线了。
平台经济的特色,就是将大量的供需透过数据撮合交易,把这逻辑套在「照护」上,显然也可以成立。陈宏益原先在一家年营收五十亿元的电商任职,找不到看护照顾父亲这件事,始终让他耿耿于怀,脑筋一转:「何不以平台来解决照护问题?」他更跳过网站模式,直接以手机App来运作照护平台,这个大胆策略,其实有细腻的考量。
首先,优照护专攻自费市场,不涉及社会福利的补助,不但以App运作,而且必须刷卡付费,并以家中有人需要照顾的上班族群为主要服务的对象,在市场区隔上非常明确。
其次,陈宏益直接挑明切入的是「短期居家照护」,因为目前长期照护几乎是外籍看护的天下,而且短期照护的需求一直没受到重视,加上公家的照护资源,在立即性的需求上常缓不济急,一般的照护人力公司,则多是「兼着」做短期需求,这块大饼其实躺在那边没太多人理会。
但照护服务毕竟跟一般商品买卖不同,跟电商的运作当然有许多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照护是对人身的服务,信赖是最主要的考量,而信赖,除了来自品牌的印象,还有专业训练的背书。
陈宏益一开始就把平台铁三角架好:「软体技术」、「平台营运」、「照护专业」缺一不可,前两项是他原本的资源,最后一根支柱,他不但找来有护理背景的居家服务资深主管,更严格规定上来登录资料的照服员,都得受过完整的专业训练,或领有照服员证照,而且每位都必须经过专业人士的面试。这些事前的把关,再加上平台惯有的评价机制,让服务获得普遍的好口碑。
美国插旗 诉求「华人照顾华人」
上线才刚满两年,优照护今年上半年交易金额,就比前一年同期成长飙破八倍,在普遍认定「照护产业难做」的当下,成了异军突起的「银光」新创产业,也迅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目光。去年,A轮的募资很快就完成了,并且在资金到位后,迅速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复制同样模式,以「优家乐」为品牌,瞄准在美华人的市场开始营运。「优家乐」以「华人照顾华人」为策略,很快就受到瞩目,甚至获得当地媒体的报导。
由于营运的惊人成长,今年优照护开始进行B轮募资时,反而变成优照护在选投资者了。这股银发产业的新创势力崛起,没有强调什么新奇的技术名词,但靠着创新的理念翻转原有的产业,也许是讲到老掉牙的「转型」、「升级」的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