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观盘-从产业政策转向找出投资亮点

其实从中国国家主席换届以来,中国改革、转结构的政策没有停止过,从一开始的打击贪腐、影子银行、供给侧改革,到现在的对于教育、互联网等行业监管,但为何投资人对于近期的政策表现出比过去更偏悲观的反应?主要在于投资人担忧中国的严加监管将会影响中国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2020年经济强力复苏,对比2021年预期总体经济增幅回落的情况下,加深了市场疑虑。

近期密集的产业政策推出,给市场第一个想法皆属负面,但若认真思考,中国近期一连串被解读为负面的产业政策,或许并没有这么负面。

短期中国经济数据不如市场预期,这样的状况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持续。以大格局来看,中国一连串的产业政策究竟想做什么,可以从几个方向思考。

中国在改革大跃进经济强劲增长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已经面临到一些问题,人口结构开始转变、人口红利消失,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幅成长的互联网平台垄断,学龄孩童的沉重课后压力,经营效率较好的私人企业,融资管道却不如效率不彰的国营企业,债务问题与中美贸易战等等事件都显示中国产业结构及社会面临转型的必要。

经济学人形容中国正在做一场豪赌,而这带来挑战、危机,同时也带来转机跟机会。

在一连串的开放之后,投资人或许已经渐渐遗忘中国并非自由经济而是计划经济,回想中国提出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加上近几年的中美贸易战,就不难理解中国近期产业政策的转向。

未来,中国产业的发展将会较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投资思考的方向需要转变,过去表现很好、评价面高的行业,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不会再享有高评价,而过去市场不注重的行业则有可能会成为亮点。依据推出的政策配合十四五规划,可以明确的方向是高端制造业、中国自主可控会成为重点产业。近期提出的专精特新包含相当多的方向,中国政策所大力扶持的方向将会在一些细分领域出现领先者。

至于哪些产业很有可能不再会是宠儿?中国政府祭出的行业监管政策,大体上可以分为反垄断、金融监管、数据安全及社会福利等方向,涉及这些政策转向的行业很有可能改变过去享有价值面偏高或是政策扶持的状态,必需消费也将因为人口红利消失而不再是必然成长,消费将转向具有订价权的消费品。

均富社会提出后,市场一片哗然,然而,中国顶层所得人口比例已经达到美国水准,贫富不均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如何做到中国政府提出的均富又不伤害股市?通过税制改革与社会福利制度是大致的方向。

目前投资人对于中国市场普遍感到不安,但其实并不需要这么悲观,有政策受害者就会有政策受惠者,有经济结构转型的受害者同样就会有经济结构转型的受惠者。

如同去年初疫情肆虐时,市场一片悲观,但仍有产业可以脱颖而出,而市场在恐慌下跌后,也出现经济复苏的强力反弹。危机就是转机,投资人须谨慎理性分析近期的政策,配合中国的计划经济目标,就可以找到未来的投资方向而不需要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