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世杰/找回难以量化的赚钱密技

▲在无偿分享、贯彻知识流动理念后,觉得气场大幅度提升,只是这种提升的感觉,能够量化吗?(图/pixabay,下同)

钱世杰Dr. J/低调的法律及投资研究者

追求数学100分的人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亲对子女的盼望,日前一张中国大陆清华大学高材生生活作息表曝光,在网路上疯传,大家看到密密麻麻的日常作息,才惊叹这就是与学霸的距离。所谓「学霸」,指从小到大被称赞的高材生,通常都是聚焦在「智育」表现优异的学生,常见的评量方式,像是考试成绩智力测验等。

只是除了智育,还有德、体、群、美等四育,体育与美育还有相关课程可以依据具体表现来衡量成绩,德育群育就比较麻烦了,老师很难计算学生是否有每天扶助老太太过马路,也很难跟在学生的左右,掌握有没有把作业都推给同组同学或者是一肩扛起责任,据此来决定德育与群育的成绩。

因此,能够借由考试、作品、运动表现、美术工艺,就很容易将学生的表现数据化,至于德育、群育就有点儿困难,我也在国小担任教师的经验,这两育打成绩的方式,就是平时记录下来的学生表现,还有大脑中些许的印象;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殊表现的学生,看这空白的纪录本,打出来的成绩通常是「甲」。

有一次某位也是同校老师的同事跑来质问他的女儿小莉为何不是「优」?当我回复说小莉固然专注于学科而成绩优异,但平常较为沉默寡言,比较少与他人互动、参与同学活动,因此与表现相仿的同学一样,都打了个「甲」,是否有其他没被注意到的特殊表现可以让我知道;这个回复无法让同事满意,只是平时过于看中智育,希望小莉未来大学能上台大,其他方面倒也不太重视,说不上来有哪些特殊表现,又不好意思直接要求我给个面子打个「优」,所以我还是维持原本的立场

为什么我这样子坚持呢?假设分数是衡量一个人表现的优劣,就应该让分数能具体呈现,对于高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已经不是一二年级尽量打「优」,成绩偏重于鼓励的年龄,而应该学着依据表现来争取应有的评价,这样子的评量机制才有意义;「优」是一个很重要的等级,不能因为乡愿、讨好别人而让评价失去了等级。

看到这里,大家会发现一件事情,智育与群育确实不好评量,因为他很难量化,由于很难量化,导致趋向于借由最方便量化的智育去衡量学生表现的好坏,久而久之,数学成绩好坏、赚钱多少、职位高低,就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表现的标准社会也逐渐沦为偏重功利化的社会;还记得以前课堂上老师有介绍国父所说的「无论那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在现今社会环境中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一句话,人生必须要担任总统掌握权势、当个亿万富翁拿得出钱财,才是成功;换言之,这样子的评量标准导致社会严重加功利化,有权有势者才能拥有一切,一切向钱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能力帮助别人时,会得到像涌泉一般的回报?

工作赚来的钱,在损益表上是营收的正向数值年薪300万会比年薪30万还更受到青睐。「如何月入百万?」、「从10万到一亿」等广告充斥着我们周遭;相对于薪资、投资收益而言,捐款属于一种支出、负向数值,在人生的排序上就远远地抛在后面。

然而,捐款除了是一种负向支出的数字外,是否也会产生正向效应?这个正向效应却因为难以被量化而被忽略?

知名的畅销书「秘密」一书提到,当有能力帮助别人时,会得到像涌泉一般的回报。当时看到这些描述有点疑惑,甚至于可以说是非常的怀疑,因为金钱从我口袋拿了出去,感觉到自己的肉像是被割了一块,又如何能获得回报呢?

为了验证这本书的论点不但空洞而且错误,于是我开始捐款,也鼓励很多人一起捐款,随着捐款的脚步不断向前进,从每年收入的0.5%,到现在大约在8~12%之间打转,加上自己研读的书愈来愈多与大脑有关,我开始觉得有能力帮助别人时,确实会得到涌泉一般的回报。

只是为什么如此,还有点模糊,于是我在自己的理财幼幼班第一集、第二集、第四集,陆续写出分享的重要性,还有人跑来问我说:「教授你的书好像内容重复了,一直提到了分享。」实际上并非重复,而是对于分享这件事情,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触。

一、 无偿付出,换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气场提升:

人在演化过程中,必须要团结合作才比较容易在野蛮荒野中存活下来,因此人本来就是有「互利」的基因,为了鼓励互利这件事情,帮助别人的行为可以获得快乐感觉的回馈,因为获得到了快乐,才可能继续互利,并让生存的机率提高。

我常常付出时间进行「知识流动」的教育之旅,到处宣讲理财、法律的知识,这些讲座都不收取分文,内心真的很期待大家都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大家看着我付出了住宿费交通费、场地费等金钱,长途跋涉到处分享顶尖知识,还和蔼可亲的拍拍大家的肩膀鼓励打气、关怀大家最近的状况,都有一股莫名的感动。

很多人说我有一种让人亲近的感觉,听到这样子的形容还蛮高兴的,回家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有亲近的感觉吗?如果真的如此,应该是大脑「利他」区域的脑细胞过度发达,导致展现出亲和面相的结果,整个磁场气场都有所不同。

二、 狂风暴雨环绕的台风眼:

虽然我的课程不报明牌,但还是吸引很多朋友来学习,一来免费,二来可以吸收到顶尖的知识,三来愿意长期无偿付出者本来就是少数,大家希望在其身旁环绕,好奇地打量着为何有这个怪咖,是否与之相处能让自己心灵升华?

毕竟大家如同身处于狂风暴雨之中,每天在资本市场杀进杀出,职场上过着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日子,在这些朋友眼中的我,如同台风眼一样无风无雨,不追求大家着重的数字目标,反而强调分享就是获得的另类思考,没有压力冲突只有和谐亲近。

在无偿分享、贯彻知识流动理念的漫长岁月后,一方面觉得自己的气场大幅度提升,只是这种提升只是感觉,很难加以量化;其次,别人对我的鼓励、支持也愈来愈多,只是缺乏量化的鼓励、支持很难成为说服别人的依据。

结论:找出新的量化方式

自诩为数据分析专家的我,必须要找出一些分享的正向效应,并且尝试着以数据量化呈现,让大家能够知道捐款、分享等行为并不是只有负向效应,也有正向的成果。经过多年累积的资料,我逐渐找到一些可以呈现的方式,例如:

一、我的付出让台湾法学基金会的募款金额人数增加,譬如说2019年100人,2020年变成200人,更多人愿意定期付出更多的捐款金额给各个公益团体。

▲台湾法学基金会捐款人数。(图/钱世杰提供)

二、理财知识的分享让大家投资顺利而能够赚取更多的数字,譬如这一次疫情的冲击,透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好朋友透过「灾难投资法」赚取了一些利润。

三、法律知识的分享让大家解决一些诉讼争议,很多人打电话来问我法律问题,例如今年上半年就提供了大约50次法律咨询,经过打电话关心后续发展,约有36件顺利解决。

这些我都会透过各种数据的搜集并加以统计,以量化的方式让大家得知分享的正向力量也是非常强大,并不只是我口袋金钱的增加,整个社会都能因此而获益;千万不要以为南极看到的冰山只有露出的那一小部分,冰山的体积大部分是在水面底下,透过量化的方式,让大家知道捐款、分享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强大的正能量,让自己赚更多,也更有动力持续做下去。

热门推荐》

►钱世杰/把老板炒鱿鱼的第二人生

李沃墙/热钱狂潮难挡台币跃升最强亚币

►台湾银行家/香港逐渐熄灯 台湾有能力取而代之?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

防疫新生活!国内旅游票券特价开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