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乳癌复发风险评估工具 亚洲人别走冤枉路

▲令女性闻之色变的乳癌,近年罹癌患者年轻化趋势,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呼吁下,一般都有机会病症控制很好,而早期乳癌患者术后治疗更以「预防未来复发转移」为重。(图/达志示意图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星座专家薇薇安、日本人气主播小林麻央、演唱《后宫甄嬛传》主题曲大陆歌手姚贝娜等知名女性皆因乳癌早逝,令人不胜唏嘘。乳癌严重威胁妇女健康,更是全球女性的公敌

台湾国人10大死因癌症连续蝉联35年榜首,其中乳癌更是女性头号公敌,根据104年癌症登记报告统计,每10万名女性有83人罹患乳癌,若排除原位癌,每10万名则有73人,数字相当可观。长庚医院乳房外科郭玟伶医师表示,台湾乳癌好发年龄虽然在45~55岁,但临床上观察20、30多岁病人也不算少见,年轻族群比例近年上升很快。郭玟伶医师指出,年轻罹癌族群通常为家庭主要照顾者,且具正值生育年龄、事业发展等特性,因此乳癌不仅对病人造成巨大威胁,影响层面更扩及家庭及社会。

早期乳癌术后治疗 首重「预防未来复发转移」

所幸随着政府推出四癌免费筛检,女性可透过定期乳房筛检,提早发现及早期治疗,以降低乳癌对生命的威胁。郭玟伶说,近年来大众对乳癌认知逐渐提升,也比较愿意主动进行筛检。目前国内乳癌病例中,第1、2期病人各占约30%,更早的0期约占16%,不管是第几期,只要遵循正规治疗,都有机会好好控制,通常第1期5年存活率可达95%以上,第2期90%、第3期也有85~90%。

然而需注意的是,早期乳癌病人在接受治疗后,10年内面临复发、转移问题等比例仍高达3成,因此手术后应以「预防未来复发转移」为重。手术只是处理局部病灶,术后还需接受化疗、荷尔蒙治疗、标靶治疗或放射性治疗等其他辅助治疗加以防范,只是病人在选择术后辅助治疗时,往往不知所措,一方面担心辅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害怕治疗不足可能提高复发转移风险

「化疗常伴随恶心、呕吐、掉头发、疲倦或免役力下降等副作用,病人常常一听到就很害怕。」郭玟伶分享曾接触的门诊案例中提到,很多年轻病人在确诊当下已经觉得晴天霹雳,好不容易手术完又要接受化疗,难免会担心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及家庭造成影响,有的就会愿意多花一些费用检测是不是真的需要化疗;通常医师也会根据病人的期别、荷尔蒙受体阳性与否,以及HER-2基因的表现来决定术后辅助治疗。

▲长庚医院乳房外科 郭玟伶医师表示现有的基因检测乳癌复发风险评估工具,主要是以西方人的基因为主,并不适用于亚洲患者。

东西方女人基因大不同 治疗因地制宜才精准

随着医学进展,各种癌症判别已从单一疾病走向多样性,乳癌同样如此,然而乳癌基因表现复杂,治疗更需因应肿瘤不同特性。过去传统上是从肿瘤大小、淋巴恶性状况、年纪、停经前后等因素评估乳癌复发风险,治疗倾向于保守作法,但这样的作法容易忽略癌细胞基因在分子层面上的差异,造成病人可能接受过多不具实质帮助的治疗。目前已可透过基因检测工具,协助医师根据病人个别情况进行衡量,精准拟定个人化治疗方针,评估辅助治疗的需要性。郭玟伶指出,在临床上,国外使用基因检测评估乳癌复发转移风险已有7、8年以上经验,近1、2年更将把基因检测结果列为治疗选择的标准工具之一。

不过,郭玟伶特别提到,现有工具多以西方人基因作为研发基础,却忽略不同人种基因可能影响乳癌预后表现。最新国际研究显示,白人早期乳癌术后7年内死亡率约为亚裔人种的2倍,如果以同一标准进行评估,恐高估亚裔病人的复发风险,造成过度治疗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最新乳癌复发风险评估工具 以华人基因为采样 风险预测更精准

郭玟伶指出,现今已有最新的乳癌复发风险评估工具,为全球唯一采用华人基因组加上临床因子,评估复发转移风险发展的检测,更适合国内早期乳癌病患使用。其检测对象涵盖乳癌第1期与第2期,不分基因亚型,皆可全面性判断乳癌局部复发与远端转移风险,由于基因检测准确度可达到9成,除了提供医师更客观的临床病理资讯,作为医病共同决定合适的治疗策略参考,更重要的是,病患不用再陷入抉择、少走治疗冤枉路,可找到最适切的术后辅助治疗方式,正面对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