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台湾鸡蛋更集中到大陆篮子里
旺报社评
台面上,两岸关系愈走愈远;台面下,经贸关系却愈来愈紧密。两岸看似兵凶战危,商贸往来却不受影响,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顺差、上市柜企业从大陆获利都创新高,在在证明两岸经贸难以脱钩,甚至彼此依赖程度持续加深,两岸政冷经热现象虽然矛盾却真实存在。
对台湾是好处却惹来口水战
两岸政冷经热,台湾两头沾好处,当然是好事一件,却惹来蔡政府一堆口水,刻意选择片面资讯,塑造两岸经贸渐行渐远的假象。3月台湾对大陆出口创新高,民进党发言人简舒培强调,自民进党2016年执政以来,不单对大陆出口大幅成长,对美国及日本的出口金额同样增加,因此,并无所谓对大陆依赖加深,鸡蛋都放在大陆这个篮子里的问题。
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观察民进党执政5年以来的出口数据(2016~2020年)可以发现,对陆港出口比重几乎一路走高,2016年为40.1%,2020年达43.9%,大增3.8%,并创历史新高;同期间对美国出口比重虽从2016年的12%攀高至2020年14.6%,增幅仅2.6%,明显不如对陆港出口的3.8%。更不用说,如果逐年来看,相较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对美出口比重还一路下滑至11.7%及11.8%,直到川普对中发动贸易战,2019年此比重才回到14%以上。
简舒培提的日本例子更是自打嘴巴。2016年我对日出口比重还有7%,2020年出口金额虽然增加,但比重掉至6.8%,不升反减。这些数字代表民进党执政5年来,出口这个鸡蛋,确实有愈来愈集中于大陆这个篮子的倾向,而非如民进党所说的,出口市场逐渐多元化、分散化。意外吗?一点也不。两岸经贸高度依存,是受到市场力量驱动,也意味政治无法凌驾于市场力量之上。更何况,台湾是个民主法治国家,市场经济自由运作的结果,不是政治力量单方面想改变就能改变的。
另一个同样口水很重的例子是,阁揆苏贞昌为了证明台湾对外投资没有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特别在行政院会上举例,过去台湾产业出现严重外移现象,且高度集中在大陆,如2010年台湾对大陆投资比重曾高达84%,但到了2020年此比重已大幅下降至33%,显示民进党执政以来,积极降低对大陆依赖的努力,已逐渐看到成果。乍听之下,苏贞昌的说法似乎言之凿凿。但抽丝剥茧,把近30年对陆投资比重的变化抓出来看,不难发现,这是标准的选择性解读,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讲,却刻意忽略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扮演的重要角色。
若以苏贞昌的逻辑来看,哪一段时期鸡蛋放在大陆这个篮子里最明显?毫无疑问是阿扁执政8年。这段期间台湾对大陆投资比重从2001年的38.8%,急速攀升至2008年的70.5%,平均高达63.1%。照道理,以民进党的执政思维,不可能鼓励台商西进大陆,而且阿扁执政后4年,对陆政策还彻底转向,从「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调整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大幅限缩台商赴陆投资,但为何对陆投资比重还会急速上升?
两岸政冷经热打脸反中假象
说穿了,就是市场因素使然。2001年大陆加入WTO后,配合胡温体制相对开放的经济政策,让大陆积极融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运作,连带也开启大陆经济大成长的黄金十年。2001~2010这10年期间,大陆平均经济成长率高达10.6%,是1979年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长最为快速的时期。每年动不动就是两位数的成长,无形中也形成一股庞大的磁吸作用,吸引台商加速西进投资。因此,就算2001~2008年是民进党执政也难阻挡这股趋势。
有趣的是,苏贞昌举例台商西进投资最高峰的2010年,正好是大陆经济成长率由盛转衰的分水岭。2010年之后,大陆经济就不再出现两位数成长,甚至近年来还得面临「保6」的压力。这样的趋势代表什么?最近几年随着大陆经济的下滑,加上周遭东南亚国家开始崛起,即便马政府时期两岸关系史上最好,我对大陆投资还是逐年递减。显见台商西进与否,基本上是取决于市场经济因素,不是政府力量所能左右。这也意味着,一旦接下来大陆经济开始回温,台商西进热潮又会再起。
从台湾对外出口与投资可以看出,蔡政府营造台湾经济摆脱对中依赖的假象,完全经不起检验。两岸政治再怎么冷淡,还是很难改变两岸经贸热络的事实。为台湾好,也为两岸好,蔡政府,还是得少点口水,多点客观认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