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发现冠状动脉硬化机转 台美研究大突破
研究团队合影,由左至右北荣医学研究部邱士华主任、侯明志副院长、许惠恒院长、阳明交大林奇宏校长、阳明交大医学院陈震寰院长、北荣实证医学中心郑浩民主任。(北荣提供)
冠状动粥状硬化是因血管内油脂堆积,造成斑块而阻塞血流的慢性发炎疾病,根据卫福部统计处2019年统计,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死亡率高达27.5%,仅次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台北荣总与阳明交通大学过去5年来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合作研究发现,信使核糖核酸的甲基化与冠状动脉粥状硬化有高度相关,可望开发出粥状硬化的早期诊断方法,降低动脉硬化的死亡率。
过去甲基化的研究多着重在DNA,直到最近10年世界研究趋势才着重在信使核糖核酸,北荣医学研究部主任、阳明大学医学院教授邱士华表示,哺乳类动物体内有至8成的RNA会甲基化,这次研究发现透过腺病毒携带基因抑制剂(抑制甲基化转移酶)可抑制冠状动脉的发炎反应,进而达到缩小动脉斑块堆积的效果,根据动物实验结果,至少可缩小50%。
北荣心脏内科医师郑浩民指出,动脉粥状硬化的病程会依序从脂肪堆积、纤维班,进而演变成复杂性病变,等到出现复杂性病变就容易发生心肌梗塞、心脏病等危险病变,这次发现也有助于未来开发早期诊断动脉粥状硬化的方法,透过检验甲基酶的方式,来帮助医师诊断与治疗。
邱士华说,这是全球首次在冠状动脉发现粥状硬化的机转,研究论文已于去年12月30日刊登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目前已完成小鼠的动物实验,估计还要再花5年的时间才会进入人体试验。
若人体试验也证实抑制甲基化转移酶能有效缩小冠状动脉的斑块,郑浩民说,将可大幅改善现行针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治疗方式,未来就能透过先缩小斑块,后进行药物治疗的方式降低病患的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