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食指+拇指圈住量小腿围 医:手指能相碰有健康风险

双手食指+拇指圈住量小腿围,医:若手指能相碰,或用尺量腿围小于33-34公分,要注意是否已经是少症候选人。(示意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台湾面临超高龄化威胁,骨松、肌少症患者逐渐增多,其中老年人肌少症的盛行率已达10-20%。肌力不足,容易跌倒骨折失能;体能虚弱、代谢差、脂肪变多,恐导致代谢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增加死亡率,不要忽略肌少症合并骨松的「骨肌减少症候群」。

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秘书长、国立阳明交大附设医院家庭医学部主任黄骏丰医师强调,肌少症是国际公认的重要疾病,不过透过正确饮食与阻抗型运动,只要持之以恒,肌少症可以减缓甚至逆转,更可进一步避免骨质疏松。

●为什么会肌少症? 65岁以上、慢性病、特定用药高风险族群当心

随年纪渐长,肌肉、骨质会渐渐流失,肌少症风险逐渐升高,黄骏丰医师表示,30岁之后,肌肉量每10年下降8%,肌肉量下降后,容易发生无力、虚弱、疲倦、跌倒、体重减轻等症状

肌少症除了老化的原发性原因,还有次发性原因,例如卧床过久,活动力下降,肌肉严重流失,严重每天流失可达1%;或罹患重大疾病,此时人体需要大量热量,除了消耗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也会消耗肌肉来利用蛋白质;另外,营养不良者,如吃素、肠胃道疾病等族群,蛋白质摄取不足,或吸收能力太差,也容易肌少症。

综合上述因素,黄骏丰医师提到,肌少症的高危险族群,(1)65岁以上女性、75岁以上男性;(2)65岁之前则常见慢性病患者,例如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BMI过低或过高等,BMI过低通常基础代谢、活动力低,较少使用肌肉,过高则因脂肪过多、肌肉量太少,属于肥胖型肌少症;(3)用药因素,例如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

随年纪渐长,肌肉、骨质会渐渐流失,肌少症风险逐渐升高,黄骏丰医师表示,30岁之后,肌肉量每10年下降8%,肌肉量下降后,容易发生无力、虚弱、疲倦、跌倒、体重减轻等症状。(图/健康医疗网提供)

●我有肌少症吗? 量小腿肚简单检测

肌少症进展缓慢,出现身体体能变差步速变慢、握力变弱、身体质量变轻,假使不去医院检测,很难自我发觉。

黄骏丰医师对此建议,可以用双手食指和拇指圈住,量小腿最粗的部位,若两掌的拇指和食指可围成一圈相碰,代表是肌少症高危险族群。另外,也可用皮尺量,男性低于34公分以下,女性33公分以下,也属高风险族群。

目前肌少症的医疗诊断,黄骏丰医师指出,「双能量X光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电阻抗分析」(BIA,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都可以分析四肢的肌肉质量。若使用BIA,男性比值在7.0 kg/m2以下,女性在5.4 kg/m2 以下,属于肌少症。

另外,也可以检测患者体能表现,当行走速度低于每秒1公尺以下,或男性握力28公斤以下,女性18公斤以下,也属于肌少症高风险族群。黄骏丰医师说明,「只要体能表现低下,再以仪器检测四肢肌肉量低于标准,即可诊断肌少症。」

●逆转肌少症第一招:从饮食补充蛋白质做起!

肌少症目前没有药物,只能靠饮食与运动改善。但临床许多肌少症患者,透过运动、饮食都可成功长回肌肉量,脱离肌少症标准。甚至补充某些营养补充品,有的患者第一个月可增加10%肌肉量,3个月后就逐步恢复,只要持之以恒,肌少症是可以改善的疾病。

黄骏丰医师强调,长肌肉应摄取优质蛋白质,正常人每天摄取每公斤体重0.8-1公克的蛋白质,老年人则要每公斤体重1.2-1.5公克的蛋白质,「例如一名肾功能正常的50公斤长者,每天约可摄取60公克的蛋白质,一餐平均20克蛋白质。」

蛋白质如何计算?黄骏丰医师解释,一份蛋白质是7克,差不多等于一颗蛋,「早餐可以吃一份起司蛋饼,包含蛋一份,起司一份,再搭配一杯牛奶,刚好三份蛋白质共21公克。」三餐以类似比率分配,就可以满足每日需求。

黄骏丰医师补充,肉类也是不错选择,不过有心血管疾病要少吃猪肉、牛肉等红肉;至于近来很夯的高肌蛋白饮,医师也很推荐,蛋白饮属于支链胺基酸(BCAA),是必需胺基酸,是组成肌肉很好的来源,也比较好吸收,适合给老人家补充。

至于素食患者怎么办?黄骏丰医师提醒,素食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容易罹患肌少症,可施行奶蛋素,若是纯素,则要多从豆类摄取蛋白质,包含豆浆、豆腐、豆干等。

●逆转肌少症第二招:多做阻抗型运动!

「肌肉需要破坏才会重建!」黄骏丰医师建议,预防肌少症最好做阻抗型运动,并透过运动后补充蛋白质,帮助肌肉重建。

不过,老年人有诸多运动限制,比如有关节炎、骨折开刀过,甚至怕骨折,黄骏丰医师表示「不妨从日常小重量做起」,「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时可一路将菜篮当作哑铃提上提下,或者爬山时上下来回平举水壶。」。医师更推荐长者「趴在墙上做伏地挺身」,不失为方便的居家阻抗型运动。

至于许多老人家喜欢去公园散步、打太极,有帮助吗?黄骏丰医师说,任何运动都对肌少症、骨质疏松症有帮助(除了游泳对骨松效益较小),他解释,散步时抬腿仍有一定强度;不过他指出,散步这类低阻抗型的运动,应拉长运动时间,至少一周5天,每次半小时健走,步伐迈大、抬高、步速尽量提高,并穿着好一点的鞋子,避免跌倒。

●预防「三高」还要「二低」 远离骨肌减少症候群

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都属于慢性病,在还没有发生骨折等并发症前,民众容易轻忽。黄骏丰医师呼吁,足够的肌肉量对于维持代谢平衡和顾骨本都很重要,肌少症是国际公认重要疾病,除了预防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外,还要同时注意二低「低骨质密度、低肌肉量」,因为没有足够肌力、容易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也容易合并肌少症。两者应同时预防,避免「骨肌减少症候群」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