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蘅/从NHK世界史 看台湾课纲去三国
新学期开始,历史教科书争议再起。普遍关注课本上只剩表面的制度史,社会结构发展和不同文化的交流缩水,中国汉唐盛世几乎消失、连在台湾民间和流行文化有丰富表现的三国乱世也被抹去。历史教科书的「略古详今」,竟然可以略成这样。
国高中历史课本的反复折腾,有轨迹可循。从李登辉1994年推出「认识台湾」教科书的「同心圆史观」,已把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的现代化建设加深加广,淡化台湾和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结,甚至否定台湾光复的正当性。历经两次蓝绿政党轮替,用台湾本位理解历史变迁的大趋势基本不变。
无独有偶,就在去年,美国北卡州为了一本儿童历史书A Child’s History of North Carolina美化蓄奴,不但老师困惑,家长困扰,也引来各方质疑。
历史学者葛玲李博士在著名新闻评论网站Vox指出,这本给儿童看的书,不但没交代美国奴隶制原由,还颠倒史实,颂扬蓄奴带来种种经济社会利益,甚至说奴隶主还逐渐改善奴隶处境;这教科书反映「美国拒绝承认蓄奴」的观点。
葛玲李说,历史有很多复杂的面貌,但老师教中小学生历史,应该带来对重要议题的高度讨论,以开放态度尊重不同史料带来的史观,而不是用表面的纪录歪曲事实,不肯说真话。
▲ 新课纲国中历史课本删除三国史,引发舆论争议。(图/记者许展溢摄)
日本人务实 中华文化纳为文化资产
「三国史」重不重要呢?最近一位日本教授寄给我一份NHK高中世界史讲座,由东京大学佐川英治教授监修。
这份教材把「三国史」视为中国分裂和文化多元的开始,更重视三国合纵连横的动荡,造成移民大迁徙,反而带来文化宗教交流的百花齐放。
内文说「后汉皇帝权威迅速下降,造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阵势」,「其背后是长江流域如四川和江南的社会发展。一方面,三国之间的冲突是中国的分裂,但也意味长江上游和下游诞生一个新的中国文化中心,中国的世界在扩大」。
日本的政治人物最务实。知道中华文化不论历史、文言文,都有一些无可取代的优点,把这部分变成下一代的文化资产,当然有助他们的竞争力。印照在生活面,中华元素也丰富了日本文化。
日本吉卜力动画电影「猫的报恩」中,女主角小春迟到时,老师正在黑板上写出杜甫「春望」的诗句,这一幕很多人都有印象。
台湾社会:三国故事深植人心
相较于经过文革的中国,台湾反而是全世界保存中华文化的宝地。有着丰富文化政治秩序变迁的三国,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尤其以关公忠义和勇武的形象,在民间备受推崇。
▲ 关公在台湾被奉为神祇。(图/CFP)
目前台湾有一百多间关帝庙,关公是最多祠庙的神明之一,历千年而不衰,就在于它的全民性与兼容性,不管统治者是谁,关公是正义和英雄的化身,无论读书或武将形象,深入各行各业。
三国演义更被布袋戏大师黄俊雄、亦宛然的李天禄和小西园一再搬上戏台;三顾茅庐、借东风、斩华雄、战吕布,都是受民间欢迎的故事,甚至黄俊雄朗读「出师表」,YouTube多达48万次点阅率,这么多人的共同记忆如何抹煞?
缺乏历史知识对下一代造成什么影响?2011年新竹光复高中生扮纳粹、受以色列和德国在台协会强烈谴责。就是无知、缺乏国民素养的表现;照片还登上军闻社,更贻笑大方。
▲ 2017年,新竹光复国中学生仿纳粹挨轰无知。(图/翻摄「台湾人在欧洲」脸书社团)
政治学者胡佛教授曾说,现代人眼光短浅的一大主因,是学校的历史教科书都只教学生看到台湾的近四百年,而不看四百年前,「学生长期受到这样的历史教导,时间上只看近四百年,空间上也只看台湾这块不大的地方,眼光自然短了」。
政治上反中,就一定要文化上反中吗?
罗素曾说:「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现在台湾的执政者只是把战争逻辑套用在教科书上头:「历史教科书不决定什么内容是重要的,只决定什么内容留下了」。
只是,对于下一代,这样真的好吗?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这
热门点阅》
► 课纲去三国》吕秋远/我背了一堆没用的东西考上建中
► 课纲去三国》历史老师:别把落后当坚持
● 本文获作者授权,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