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主/关于寒害,请听听在地渔民的声音!

强寒布袋养殖鱼冻死9成,又遇盘商砍价渔民损失70万。(图/黄姓渔民提供,未经授权请勿任意转载使用,下同)

文/王弼

29日一篇鱼贩撰写的文章短时间内吸引千人按赞转发,我请教身边从事养殖业亲友后整理出本文澄清,可惜该文已在我文章写完后就删除了。里面除了强调自己贩售虱目鱼绝对新鲜外,顺便炮一下渔民其实损失没有很惨重,现在哀得很大声只为能拿到补助,他的说法是虱目鱼分为浅坪养殖及深水养殖,浅坪养殖都已在夏末采收完毕,深水养殖者因水深保温,根本不会造成鱼体死亡,而现在多与文蛤混养的虱目鱼,在渔民眼中只是工作鱼,损失了没什么,而后续因为缺货绝对会造成鱼的价格飙涨,但不是因为鱼大量死亡,而是因为缺少鱼苗,说的好像鱼民可趁这波寒害大捞一笔。

这样虚实参半的文章,立刻就取信大量网民,引起关注。虽然该文已删除,但我还是要发这篇文章,澄清一些事情。

以七股地区而言,目前确实少有养殖户采用浅坪专养虱目鱼,而是以深2~3公尺的鱼塭养殖,或与文蛤混养为主(此类型养殖占七成以上)。较深的鱼塭不受季节影响,全年可采收;而采用浅坪与文蛤混养的养殖户并不一定能在夏天以前将所有虱目鱼采收完,有时是因为排不上大盘商采收期程,有时是价格不好,渔民只好选择将鱼赶到度冬池,等待来年。

尤其现在大陆外销市场停滞,导致留在池里的虱目鱼相当多。而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养殖的虱目鱼,遇上这次的寒流都无一幸免,连三日的低温加上降雨,连石斑鱼都损失惨重。

此外,不管文蛤或虱目鱼,都是渔民一整年的心血,鱼苗、饲料都是成本(在文蛤池里的虱目鱼虽然有藻类可吃,但仍然要投料,鱼才会肥美好吃),依照以往惯例,一公顷顶多补助两万,仅是让渔民还有资金能投入来年的养殖,不至于血本无归。当然这其中最不受影响的,就是掌握价格的大盘商了,之后价格飙涨获利的绝不会是养殖户,而是从中赚取价差的大盘商。该文作者的资讯来源别人不问,要问最「没事」的大盘商,合理吗?

至于该文提到死鱼不能吃,其实虱目鱼只要离水没多久就会死,所以市面上卖的鱼都是死鱼,只是死的久不久的差别,鱼鳃鲜红色鳞片光泽,按下去有弹性都是检验是否有新鲜的方法,以本地的情形来说,渔民在前两天鱼冻伤濒死的时候就冒着跟冰箱一样的低温抢收,里面细菌数量到底高的什么程度,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我也不敢跟该作者一样随便拍胸挂保证,希望有相关的专家出面帮忙检验一下。

我只知道这样的鱼到三股庙口抛售,还是许多人购买(据说现在三股人的冰箱冷冻库都已经塞满虱目鱼了),也许是海口人的消化系统跟「土虱」一样强壮吧!至于有人会质疑渔民同时抢收又同时申报补助岂不是两面获利?都说是「抛售」了,价格当然是连一半都不到,此外除了抢捞的鱼,有更多是沉在池底、这几天才浮上的尸体,这些都不可能再售出,顶多当肥料使用了。

这几日三股的渔民都仍在打捞鱼尸体,避免污染鱼塭水质,其中养殖龙胆石斑的养殖户还无法放下心中大石,因为鱼尸体要过一周才会浮上来,损失仍无法估算,所有的农渔民都是靠天吃饭,一次的天灾,损失的是一整年甚至是两~三年的心血,若是鱼能顺利长大以正常的价格卖出,谁愿意申请补助呢?

现在的键盘专家实在太多,没有一个人能真的代表整个产业,本篇文章也仅是汇集几个三股渔民的情况,不代表台湾全部的养殖业,希望大家在疯狂转贴一篇文章之前能再思考一下其真实性。倒是该文最后两段颇为中肯,这次的寒害考验政府的作为,希望政府能制定更符合现况的制度,加强寒害发生后相关单位的应变能力。

补充说明:许多网友质疑为何渔民早知有寒害却不做任何防范措施,事实是现在可查到的方法如锅炉加温、盖帆布等,都不适用于大面积的鱼塭,就算有设备想必也是渔民负担不起,另外其耗电程度大概也不符合经济效益,七股地区皆以海水养殖,无法抽取地下水保温,我们能做的只有将水放满,让池底的温度较能保持,加强打水增加鱼塭的含氧量,只是遇上这次的超级寒流,也是没辙。

●作者王弼主,家中长辈均在七股从事养殖业,本文已获网友授权,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