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凡/儿少关怀一个都不能少
▲每年有上万名国中毕业生未进入高中职体系就读,这群消失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图/记者周宸亘摄)
最近前瞻基础建设吵得沸沸扬扬,除轻轨外,少子问题也被列入,惟社会各界对政府单位鼓励生育及关注6岁以下儿童照护的策略多所批评,未从「婚、生、养、育、立」完整角度规划设计,让人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疑虑,而从第一线儿少司法实务工作者角度来看,更纳闷政府怎么不先珍惜现有青少年人口,以每个都是宝、一个都不能少的态度,适才栽培呢?
从教育统计数据最容易看出青少年受照顾与栽培的状态,检视98年至104年学年国、高级中等学校毕业人数(如下表),发现多数国中毕业生会选择继续升学,不升学约只有2千余人,但再去看高级中等学校毕业人数,却发现每届国中毕业生约有1至2万余人没能完成高级中等学校学历,这些消失的孩子去哪里了?有被纳入其他系统好好培育吗?
102学年 281,850人
104学年 266,892人
司法现场常会遇见这群流失的孩子,他们对制式学科没有兴趣,听不懂、也不想念,常有违规或顶撞师长行为,偶也旷课或逃学,学校也不太会让他们参与技艺学程,校方除了升学资讯外,也不太会另外介绍职训或就业市场,因此毕业离校时,对未来他们多半茫然、不知方向,看到大家都升学,就跟着报名缴费念高中职,硬撑一段时间后,还是走上休学路,接着不是窝在家或网咖玩线上游戏,就是昼伏夜出与朋友相约玩乐,这种日子过久了,开始想找工作时,在没技能、没学历情形下,选择不多,能找的工作也以粗工或餐饮服务业为主,有些恶劣雇主会欺负他们年幼不懂法律,不给劳健保,工资也常低于规定,加上工安概念不足,工地职灾也时有所闻,有些年轻的生命就此不幸陨落。
法院对非行少年处理有两重点:一是「监督辅导促其稳定」,另则是「连结资源助其发展」。前项是少年保护官本分,没有诀窍,就是花时间跟孩子磨,将铁杵磨成绣花针;后项则考量他们年纪,有学习职技与就业需要,便到处寻求资源提供他们使用,几经努力联系与尝试,却发现我国青少年劳动政策仍以大专青年为目标,15至18岁族群却被忽略,政府开办课程会规定高中学历或笔试的基本门槛,只有国中学历的青少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幸好还有些单位愿意安排机会提供这些弱势青少年学习,例如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桃竹苗分署就开办冷气空调青春展翼班,以免学费、免住宿费、免笔试、补助生活津贴、保证就业的条件下,吸引弱势少年参与课程,从102年开办到106年为止,已帮助24名法院保护管束少年完成训练。
▲某些政府单位仍然愿意给这群暂时迷路的孩子一个机会,比如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桃竹苗分署就开办冷气空调青春展翼班。(图/1111人力银行提供)
我与桃竹苗分署合作多次,送去的孩子表现各有不同,印象最深刻是个聪明伶俐、爱打嘴砲的8+9孩子,国中修业后,他先窝在宫庙中,老爸怎么拉、保护官怎么逼都不回头,后来跟老大翻脸,突然回家,改窝家中日夜颠倒的玩线上游戏,转介工作,他不要,只想懒洋洋过日子,叫他参加法院与桃竹苗分署合作的水电、烘焙、芳香疗法、物流、视觉艺术等1日职训体验课程,因为每场只需花一天时间,才勉强同意场场出席。
这样过了一年半载,孩子终于觉得线上游戏无趣,开始找工作,但什么都不会的他,也难就业,这时再要求他参加北基宜花金马分署基隆训练场冷气空调6日体验班,尝试后觉得这技术不难,接着再跟他谈判桃竹苗分署6个月的冷冻空调青春展翼班,半推半就下,他再次答应试试,聪明的他,技能学习速度快,但冲动的他,却在一次口角中,出手打产学专班大学生,引发群殴大混战,当晚保护官飙车冲到分署陪着他到处道歉,还好大学生度量大原谅他,分署长官、老师也愿意包容,才勉强留下完成训练、考取丙级技术士证照,结训回家后也顺利就业,除能自给自足外,也会帮忙妹妹学费,成为家中经济小支柱。
结束案件前,我问他还会那么冲动吗?他笑笑说:「不会,我长大了。」
少子化趋势下,国家更应珍惜与妥顾这群在教育中流失的孩子,学校课业表现不代表一切,当跳脱制式教育框架后,透过职业训练确实能帮这些曾经受挫孩子重塑新价值,当他们找到自己的那片天时,自然会有成家立业的能力。虽然15至18岁未继续升学少年技能训练及就业辅导非为劳动部现行重点政策,但期待主政者能改变想法,接纳这群比较慢熟的孩子,只要给他们时间与机会,按他们的特性与需求,研拟合适多元的训练课程,经过适当的琢磨与训练,相信他们应能发光、发亮,而能成为国家机器运作中不可或缺的小小螺丝钉。
●王以凡,基隆地方法院调查保护室主任调查保护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