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有毒、鸡精营养?这些全是错的

味精鸡精鸡粉,是几款常见而相似的调味品,然而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

味精名声不佳,让很多人敬而远之;鸡精和鸡粉则显得更高级营养,是很多家庭的首选。

仔细比较,你还可以发现,这三者价格相差十分悬殊,鸡粉甚至可以卖到味精五倍、十倍的价钱

到底它们有什么区别?味精真的比鸡精鸡粉差那么多吗?日常做菜选购的时候,应该买哪种呢?

味精vs鸡精,谁更鲜

味精的成分谷氨酸钠,这是一种常见的天然鲜味剂,是各类菌菇产品等许多天然食材鲜美的原因。

和一般人的认知不同,味精其实是一种极为安全的调味料。1987年,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就已经联合认证,确定味精是安全的。因为它太安全了,委员会甚至觉得没有必要为它设置“每日摄入量”的限制。

鱼肉含有丰富的谷氨酸钠,因此不必再添加味精

而鸡精则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味精,除此之外还添加了盐、鲜味核苷酸鸡肉鸡骨提取物酵母抽提物、香辛料物质

为什么鸡精要加这么多奇怪的东西?

除了味精之外,大自然中还存在着其他鲜味物质,这些鲜味物质组合起来,效果可以1+1>2。

举个例子,少量鲜味核苷酸,在和味精联用时,可以增鲜二三十倍。

这就是鸡精的理念:用各种配料调制出多种多样的鲜味形态,从而提升最终的滋味。鸡肉提取物带来鸡肉的香气,酵母抽提物能贡献肉味去腥,香辛料则柔和地协调各种风味……

往寡淡的蔬菜里加入鸡精,能够明显提升口味

市面上的鸡精价格,大约是同等重量味精的两倍。这么一听,鸡精真是划算极了,不过,先冷静一下,因为现实往往没有理论那么美好。

鸡精生产的时候加入了大量的盐(40%以内)和淀粉,味精含量可能只有35%;而其中添加的鲜味核苷酸并没有完善的国家标准,加多少全凭厂家良心,所以最终鸡精的鲜味相对味精而言可能并没有提升多少,实际做菜的时候,用量差不多。

这样算下来,鸡精的性价比可能还不如味精。

味精vs鸡精,谁更安全

味精的生产看似简单,只是发酵、提纯,但它实际上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杰作,想要得到高质量的味精,其实工艺要求是很高的。

而相比之下,鸡精生产的门槛则低得多,作为味精的再加工产品,只要将各种原料比例复合、造粒、膨化,就可以打包出售了。

因此,味精一般由具有一定科技实力的大企业规模化生产,而鸡精由于工艺简单、技术设施简陋,虽然也有上规模的厂家,但也存在着不少家庭作坊式的小生产,需要细心甄别。

2020年5月19日,江苏南通,某食用香精香料公司内

另外,由于消费者更青睐鸡精,想要来分一杯羹的厂家增多,行业变得更加混乱,加上选料、工艺配方、设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品牌的鸡精产品卫生状况相差很大,建议大家看准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买。

2004年,中国鸡精行业拟定了首个行业规定,之后花了足足七年,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合格率才从40%提升到了80%。

总体而言,味精的生产比较成熟,质量相对稳定;而鸡精的生产比较鱼龙混杂。加上鸡精的成分比味精复杂得多,但对每一种添加成分,国家还没有健全的标准要求,因此从安全角度上考虑,鸡精并不会比味精更好。

和味精相比,鸡精淡黄、椭圆外形很特别,它结构疏松,因此容易受潮

另外,和添加了淀粉、盐,非常容易吸水的鸡精相比,味精不易变潮,所以储存也更简单,不用担心调料结块变质

鸡精vs鸡粉,谁更好吃

和鸡精、味精相比,鸡粉的价格又上了一个台阶

鸡精和鸡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属于不同类别的调味品。从外观上看,鸡精是颗粒状,看起来比较粗糙,而鸡粉则是粉末状的,很细腻。从配方上看,鸡精和鸡粉的原料基本重叠,但不同成分的比例却有很大的差异。

最大的区别首先在于味精的含量。根据行业标准,鸡精中味精的含量不得小于35%,而鸡粉中的味精含量可能只有10%。

而且,鸡粉中的鲜味核苷酸,也明显比鸡精要少。很显然,想比拼鲜味的话,鸡粉是远不如鸡精的。

鲜味物质

鸡精

鸡粉

味精

≥35%

≥10%

呈味核苷酸二钠

≥1.1%

≥0.3%

鲜味少了,价格反倒贵了,那什么多了呢?首先,盐多了,鸡粉中盐的含量超过45%,另外,鸡粉中鸡肉成分、鸡油也更多。鸡粉中,鸡肉提取物的含量可以达到6~8%,鸡油也有2~5%。

鸡汤香味,很大部分来源于鸡油

这些鸡肉、鸡油成分会给鸡粉提供更浓郁、更有标志性的鸡肉风味,这才是鸡粉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鸡精和鸡粉在吃法上其实也略有不同。长时间加热,温度超过120度以上,会使谷氨酸钠变性,从而失去鲜味。因此味精和鸡精最好出锅后再放。而鸡粉中的鸡肉成分、鸡油更耐熬煮,所以适合用来做汤。

总结一下,鸡粉可以做汤,而鸡精主要的作用是提供鲜味,更适合用来炒菜。当然,如果你对鸡肉的香气不感兴趣,只想选一个性价比最高的调味料,那买味精就一定没错。

本文科学性已由注册营养师 蔡开畅 审核

[1] 中国鸡精行业启动鸡精国家标准制订——访中国鸡精国家标准起草首席专家荣耀中先生. (2011). 中国调味品, 4(36), 114–115.

[2] 朱妞, & 訾荣禄. (2013). 浅议味精与鸡精.pdf. 中国调味品, 1(38), 3–4, 23.

[3] SB/T10371-2003鸡精调味料.

[4] SB/T10415-2007鸡粉调味料.

[5] 谭万云, & 刘燕. (2011). 鸡精调味料吸潮因素研究与探讨. 食品与发酵科技, 47(3), 3–6.

[6] glutamate.org. (2020). Scientific Evaluations of 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