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忧郁症「打预防针」? 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学生研究发现抗郁新曙光

中国医药大学医学孙庆芳同学苏冠宾教授指导之下,发现对于甲型干扰素疗法精神副作用抵抗力病患,在往后追踪12年的期间更不容易罹患忧郁症。(图/记者林悦翻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孙庆芳同学在该校身心介面中心主任苏冠宾教授指导之下,与台北国泰医院精神科主任邱伟哲医师合作,巧妙地分析台湾健保资料库中7万多位C型肝炎病患,结果发现对于甲型干扰素(Interferon-α)疗法之精神副作用有抵抗力的病患,在往后追踪12年的期间更不容易罹患忧郁症!

孙庆芳同学等人这项研究,隐含为忧郁症「打预防针」的大胆结论,结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大脑,行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受到极大肯定。

孙庆芳同学不像一般医学生结束临床实习就毕业去考医师执照,反而加入MBI-Lab展开为期1年的研究生涯,而中心主任苏冠宾教授在担任中医大医学院副院长时,就是「非典型医师生涯」计划的大力推手。苏教授一方面指导孙同学做研究、写论文,更鼓励她将研究成果投稿到国际会议报告。结果她不但成为全场最年轻的讲者,更获得第9届身心介面国际研讨会最佳壁报奖!苏教授甚至将她介绍至美国有「南部哈佛」美誉的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加入「忧郁症发炎理论」世界第一把交椅的Andrew H. Miller的团队学习(他正是苏教授博士班指导教授Carmine Pariante的指导教授),接受难得的研究训练

孙同学表示:「苏医师注重独立学习,希望学生能独立思考、碰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只有在我们真的碰到瓶颈时,他才会点出问题,指引出路」。苏医师虽然对研究、报告要求十分严格,但私底下对学生平常生活的大小事其实相当关心。「加入实验室研究感觉气氛真的很棒,目前也有好几位大学部的学弟妹也都来加入有趣的研究工作」。关于此事,苏医师则是简单回应:「只要学生有勇气作梦,我便全力协助学生圆梦」。

近年医学界对忧郁症的看法已经从过去的「单胺氧化酶理论(monoamine hypothesis)」推展到「发炎反应假说(inflammation hypothesis)」。除了脑内神经传导物质协调失常之外,异常的发炎反应与忧郁症高度相关。而支持忧郁症的发炎假说最有力现象,就是C型肝炎病患接受传统甲型干扰素(Interferon-α)治疗时,有大约30%的病患出现重度忧郁症,这个临床现象在身心介面究中心和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的肝病中心团队的合作之下,已经发表多篇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论文,且在全世界都有类似的报告。然而,过去从未有人针对干扰素治疗期间「没有」出现忧郁症的C型肝炎患者进行探讨。根据孙同学的研究:使用过甲型干扰素,但治疗期间没有出现忧郁症状的C型肝炎患者,在往后的人生较不容易受忧郁症所苦!

甲型干扰素对忧郁症产生的免疫作用机转尚未明确。苏医师指出这样的现象可能跟甲型干扰素调节脑内复杂的细胞发炎反应相关。此外,安全剂量下的甲型干扰素也可能会对脑内神经细胞突触再生、重塑产生正面的影响。国外已经有许多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应用在忧郁症的研究,虽然目前干扰素在精神医学应用的研究尚在理论阶段,但却是一块待开发的新大陆,后续若能发展相关动物、临床试验,有望打破21世纪抗忧郁药物发展停滞的现状

・卸妆膏:一罐卸全脸,回到家5分钟就能躺着发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