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教育不是情欲解放

全台各地近来有许多家长出面反对「不当性平教材进入校园」,认为内容不适合国中学生。前副总统吕秀莲日前演说也批评校园性平教育内容,认为已走火入魔,甚至有走向性泛滥的趋势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韩国瑜的妻子李佳芬对性平教育表示不满,认为政府「把小孩教坏了」,强烈的批评自然引发民进党的反驳。

性平人士则认为,这个学期开始实施的12年国教新课纲中,本来就有认识不同性取向与尊重多元性别差异等内容;况且,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性教育开始的年龄应是5岁,台湾的做法并未逾越国际一般标准

事实上,性教育与性平教育究竟应该在几岁开始、应该教些什么样的内容,不只在台湾引发争议,即使在一般认为较为开放的西方国家,同样也在社会上形成对立。例如英国教育单位规定11岁以上学童需接受性教育,但有家长反对现行将同性恋等议题列入的课程,因此拒绝子女接受这些所谓的争议课程。

又如美国加州推出全新的性教育课程,其中7年级的部分课程引发高度争议,因此许多家长强力要求学校跳过不可以教;加拿大也有家长走上街头抗议「性别性向多元化的教育」;澳洲总理莫里森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不希望2个女儿接受官方版「令人感到毛骨耸然」的性教育,所以他不会让女儿上公立学校

尽管教育部再三澄清甚至否认,不过,从家长提供的教材可以很清楚发现,争议内容确实在目前国中小的性教育课程中出现,难怪有那么多家长感到焦虑。

性教育是让我们学习用健康且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与异性身体和性。这对孩子来说当然非常重要。然而,相关领域教学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多争议与对立,很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性教育往往被窄化为教导男女生理构造及生殖器官,甚至因为过往性教育过于保守的缘故,如今在「矫枉过正」之下,一不留心,性教育在情欲上着墨过多,而性平教育又与「同志教育」有太多直接的连结,因而令不少家长感到担忧与不满。

事实上,2018年的公投绑大选中,公投第11案:「你是否同意在国民教育阶段内(国中及国小),教育部及各级学校不应对学生实施性别平等教育法施行细则所定之同志教育?」最后是以708万票、67.44%同意过关。因此,如果让带有同志教育实质内涵的「性别认同、性倾向教育」进入校园,恐怕并不适当,更违反公投的结果。

目前国际性教育课程所倡导的是「全人性教育」(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请注意,「全人性教育」英文用的是「sexuality」这个字而不是「sex」,这意味着性教育要教导的内容除了生理的「性」「sex」,还有心理(爱)、社会(婚姻)及心灵(人性)等层面。「全人性教育」其实是一种「爱的教育」,甚至是一种「生命教育」,在教导孩子与性相关的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播正确的性价值观,最终是教导孩子建立「健康合宜的亲密关系」。

换言之,「爱」才是性教育最主要的核心。透过性教育,让孩子学习如何提高自我认同,成为一个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人;此外,还要教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要成为性犯罪被害者加害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并不需要对多元性别取向甚至情欲解放有过多涉入,因为对国中小的学生来说,重点不是在于对不同性取向进行细节性的辨认,而是认知到人有不同的性别以及性取向,而每一种性别取向都是自然的,也都值得尊重。就国中小这样的年龄来说,对性有好奇是很自然的事,而性教育应该是透过适度的引导,让这样的好奇成为认识性的美好与珍贵的动力,而非对情欲跃跃欲试的实地演练

而性平教育也应该要将重点回归到性侵害、性骚扰与性霸凌等的防治教育,因为「保护自己」与「尊重他人」才是性平教育的核心,而这正是超越同性恋或者是异性恋都必须关注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