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吃软不吃硬 当心长大发音「臭乳呆」

优活健康网记者陈承璋综合报导

婴幼儿时期小孩,通常都只能吃软烂或流质食物,但若时间一拿捏的不好,到了一两岁的时候还是都以这些不用费力咀嚼的食物为主,当心孩子以后讲话发音不正确,导致臭乳呆!▲ 婴幼儿吃软不吃硬 当心长大发音「臭乳呆」(图/优活健康网提供)流质食品吃太多 男童讲话臭乳呆苗栗一名三岁男童,自从能呀呀学语,说的话也愈来愈多时,家人大感惊喜,但却发现男童的发音极为不正确,例如「拼图」说成「拼ㄎㄨˊ」、「我的」说成「我ㄍㄜ」,完全没发现自己的发音有问题,遂给语言治疗师诊断,研判是幼时吃太多软烂副食品,导致口腔刺激不足,而出现的臭乳呆症状。语言治疗师陈清栩表示,人体从出生后,构音器官由大动作开始发展,然后趋于精细协调动作,因此,语音发展有阶层性,先是各种不同的声音组合,从「尝试-错误-尝试-建立」中进步到真正的语音,让儿童能慢慢控制构音动作的力度和协调,学习母语中的所有语音。若在说话时,构音器官运动的位置、速度强度或是动作的协调出了问题,就是「构音异常」。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将讲话发音不准确,归因于舌头太短临床上假如孩子的舌头可以伸长至牙齿外并舔到上下唇基本上就不会产生构音异常。听力损失 发音不标准最大主因其中,听力损失是导致发音不正确的最主要原因,陈清栩表示,一般临床上测量听力损失程度方式音量频率两种。音量是声音的大小,以分贝(dB HL)计算;频率是声音的高低,以赫兹(Hz)计算,有些听力损失是较低频率声音听得到,较高频率听不到。假设某位轻度听损儿童的听力状况是频率2000到6000赫兹,音量大小是40分贝,因此若小于40分贝的声音就会听不见,像是ㄒ、ㄙ、ㄕ的频率是2000到6000赫兹,音量是20到40分贝之间,他就会很难听辨ㄒ、ㄙ、ㄕ,也会很难仿说「西、苏、书」。由于轻度听损的儿童仍可以听见娃娃哭声狗叫声机车声等,在熟悉环境中,他们能因看懂手势表情而可准确完成口语指令,例如,看到吃饭知道要拿碗,而不是真的听到妈妈叫他拿碗,因此不影响日常生活行为,就更难让家长发现儿童的听力可能是有问题。陈清栩说,案例个案经过多次治疗与讨论之后归纳发现,可能因小凡幼时食用的副食品多为软烂食材,不需舌头、牙齿搅拌咀嚼,使得口腔刺激不足,舌头和牙齿运动的协调度不够,所以ㄉㄊ难发音。陈清栩提醒,构音异常可分为很多类型,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因此当小孩出现讲话不清楚的时候,建议家长须带孩子到复健科找专业的语言治疗师评估,才可拟定正确治疗方案,协助小孩建立自我听辨能力和说话发音的自信,进而改善构音异常。资料来源:优活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