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台、星FinTech同时起跑 新加坡凭什么冲上世界第一?

图、文/远见杂志

2015年,台湾新加坡都由主管机关正式鸣枪起跑发展FinTech,四年过去了,台湾竟被远远抛在脑后!

为了探究新加坡FinTech发展的全貌,《远见》团队前往新加坡采访数十位重量级业界人士,发现星国政府金管局大力推动,民间官方共同组织生态圈,配合差异化监管,正是新加坡FinTech独领风骚的秘密。

初春时节里一个晌午,交通繁忙的新加坡中央商业区飙破摄氏30度,还好摩天大楼内的小餐馆放着冷气。黛比同事心满意足吃完午餐,拿着手机往柜台上的SGQR贴纸一扫,再输入整桌饭钱金额,结帐成功。

也必须分摊午餐金额的黛比同事,打开手机中的银行App,找出PayNow功能,输入黛比的电话号码、汇款金额,然后确认转帐。手机荧幕这么按几下,马上就把自己餐费转给黛比,不再需要钞票、零钱掏半天。

这样的行动付款模式,逐渐成为新加坡社会的生活日常。不只是高级酒馆餐厅,连街边商铺小贩,随处可见手机支付的各种扫码QR Code,及感应式的NFC机台

国际认可〉踢开包袱,夺最佳FinTech重镇

行动支付的场景,在台湾不是也愈来愈常见?但不一样的是,新加坡有官方统整的扫码QR Code「SGQR」与手机跨行转帐系统PayNow,可将所有的支付介面、各银行帐户整合在一个平台下。

其中,2018年9月推出的SGQR,号称是全球第一个统整式的QR Code扫码平台,能将新加坡市面上诸如支付宝、Grab Pay等27种支付条码统合其上,顾客付款不用在五颜六色的扫码标签中找半天,一个SGQR就搞定。

电子支付(或称行动支付)的普及度与整备度,是一个社会迈向FinTech数位金融时代的重要指标。至少在这一点上,新加坡已领先全球,完成电子支付的基础建设,让民众更容易改变支付行为。

就算不谈电支,新加坡也早就受国际机构认可,被视为是全球最佳FinTech重镇。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与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联盟(Global FinTech Hubs Federation)共同发布的两个年度(2016、2017年)金融科技聚落报告,新加坡与伦敦连续两年都以相同分数并列全球第一。

在2017年版本,新加坡在六个评分面向中,政府支持、法规、专业邻近性三项,达到最高五级分,而客户临近性、外来新创团队、创新聚落三个面向,也都有四级分,表现比伦敦来得平均。2016年调查时,台湾排名全球第21名,但2017年却跌到26名,与新加坡差距再拉大。

而新闻数据公司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所发布的「2018 IFZ 全球金融科技排行榜」,新加坡抢下冠军宝座,在政治、经济、社会与科技四大评分面向中,领先其他城市。第2~5名分别是苏黎世、日内瓦、伦敦与阿姆斯特丹。

新加坡原本就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传统金融行业发达,为何没有转型包袱,而且还能在全球金融版图大洗牌之际,当上FinTech全球霸主地位

政府鼓励〉金管局身兼监理者、推倡者

其实,新加坡和台湾一样,同样在2015年,由主管机关正式鸣枪起跑发展FinTech,至今不过短短四年多。但是新加坡已冲上世界第一,为何台湾却仍然名不见经传?

为了寻找答案,《远见》在3月初飞越逾3000公里,来到新加坡拜会当地三大银行业者,也直击几个重要的FinTech基地、访谈新创团队。

「生态圈」,是我们从每个受访者口中一定会听到的关键字;另一组关键字则是MAS,亦即「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地位犹如台湾金管会加上央行。

不管是新创或银行,是新加坡人或外国人,提起当今新加坡的FinTech发展,都不吝于对金管局按一个赞。

「新加坡金管局不只是FinTech的监理者(regulator),也是一个推倡者(promoter)!」负责金融咨询服务的新加坡KPMG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谢德耀指出,过去新加坡能成为全球金融重镇,也正是因为金管局同时身兼监理者与推倡者这两种角色

在扮演推倡者角色部分,最能显示金管局成绩的,就是自2016年起一年一度的新加坡金融科技大会(SFF)。

去年11月SFF大会上,新加坡金管局长孟能文(Ravi Menon)开幕致词表示,2018年度有4万位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人与会,使SFF成为全球最盛大的金融科技年度盛会,等同宣示新加坡的FinTech霸主地位。

聚落效应也吸引包括Money20/20等全球指标性金融峰会业者,到新加坡举办亚洲版的FinTech大会,Money20/20在3月底才刚办完一场。

分级控管〉差异化监管,不扼杀新创发展

至于监管者角色,新加坡金管局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差异化监管。

「差异化监管,就不会扼杀新创团队的生长!」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SFA)会长谢福来指出,不同的金融科技、商业模式,会带来不同等级的风险,监管力道当然要有差异,不能一视同仁。例如今年元月,新加坡国会就通过一个新的支付服务法案,将支付业务分为三级,门槛最低的电子钱包业者,很快就能拿到执照。

因为是另外发放分级执照,不与其他银行业务一起审核,差异化监管可加快新金融服务的上路速度。更重要的是,等于画出一条明确的线,帮新创指出法规遵循方向。

多元开放〉从监理沙盒进阶到FinTech2.0

还记得去年震撼台湾FinTech圈的「樱桃支付」(CherryPay)事件?当时,因为有跨国犯罪诈骗集团透过假人头帐户,在「樱桃支付」平台上将被害人的钱转汇国外,检调遂以触犯银行法移送樱桃支付,理由正是「非银行不能办理国内外汇兑业务」。

其实樱桃支付做的并非传统汇兑,而是透过「媒合」两地货币,来达到转汇目的。

讽刺的是,樱桃支付曾在2017年打败300多团队、在新加坡拿到国际加速器SBC认证的FinTech前十强,同年度还获选进入KPMG会计师事务所的全球FinTech100强名单,是至今唯一进入过此名单的台湾新创。

曾经是最被看好能成为本土第一只FinTech独角兽的「台湾之光」,樱桃支付却被移送法办,被迫全面停业,所有融资、合作都喊卡,差点断气。已经申请进入沙盒实验的樱桃支付执行长汤化德感叹,同样类似的业务在新加坡,樱桃支付只需申请到「国际汇兑执照」,就能开业营运。

像是一个命运相反的残忍对照组,也做汇兑业务、注册在新加坡的FinTech新创InstaReM,同样获选进入KPMG的FinTech新创百强名单,如今已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汇兑新创,最近才获得近6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持续向2021年IPO的目标大步迈进。

「台湾是我遇过最难进入的市场!」InstaReM创办人兼执行长宁文哲(Prajit Nanu)有感而发。几年前他就有意来台发展,但迟迟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去年才申请进入沙盒实验。

但明明是同类业务,在新加坡不用进沙盒试验,为何来台湾就得进沙盒呢?

「法规如果明确,马上就能做,何必进沙盒?」政治大学金融科技监理创新实验室执行长臧正运观察,新加坡虽是亚洲第一个实施金融监理沙盒的国家,但是新加坡监理沙盒上路二年来,实验中的案件也不过个位数。个中原因是,新加坡不把进沙盒当成是发展的重要指标,反而更在乎「发多少执照」「怎么发执照」。

臧正运指出,新加坡金管局在2015年成立FinTech & Innovation Group,编制有「监理」和「发展」两批专职人员,让保守和开放两种声音互相角力,取得平衡。

新加坡将金融科技产业纳入总理李显龙的「智慧国家」(Smart Nation)大蓝图之中,倾全力发展。新加坡的两大主权基金(GIC、淡马锡),也都将金融科技列为重要项目,对内、对外已有大笔投资。

新加坡金管局科技金融与创新群总监达敏(Damien Pang)表示,新加坡正晋阶到FinTech2.0,像监理沙盒已进入下一阶段,正在研拟推出快捷版本(Sandbox Express),21天内就能快速审议,回复申请者是否进入实验。

此外,2016年开始,金管局就开始建置API公开系统,近年来更与东协金融创新网络(AFIN)共同建立跨国性的「API交换平台」(APIX),开放给产业串接,提早为「开放银行」(OPEN BANKING)的国际趋势,设定好发展框架

破除框架〉把自己当新创,金管局敢实验

「金管局把自己当新创,敢实验、敢认错,所以他们进步的速度很快!」国际企业创新与战略发展公司RAINMAKING INNOVATION专案总监薇妮莎(Vanessa Yong),曾在新加坡主办多届SBC新创竞赛活动,是FinTech新创圈的推手之一。

她表示,金管局在2015年设定要推展FinTech产业时,相关主管就到英国拜访RAINMAKING,延揽他们到新加坡成为第一个专属FinTech的新创加速器,可见积极态度。

新加坡政府的执行力一向快狠准,尤其反映在FinTech的基础建设上。2016年新加坡就推动MyInfo公民资料库,能够整合各政府机关与公民身分帐户SingPass中个人资料,只要经过公民同意,就可将MyInfo的资料,自动填写在网路申请表格中,节省文书处理与身分认证时间,有利数位金融的发展。

MyInfo政策独步全球,曾经金管局也想将之推到企业资料认证上,却踢到铁板。金管局把这个失败当作正常,「试了、错了,但我们学到了,下次就会做得更好!」去年金管局长孟能文在FFS上的致词,坦然提起,表示问题出在成本太高,但仍持续整合出更佳方案

创建生态〉砸重金培植人才、聚合资金

「新加坡金管局曾被评选为是最创新的监管机关,创新与监管竟然可以相提并论!」新加坡大学资讯系统与分析助理教授、金融科技实验室负责人卡特(Keith Carter)笑道。

他秀出一个生态图,其中除了政府与法规,还包括人才、产业、资金与创新(科技)等角色。其中,新加坡大学金融科技实验室就扮演产官学沟通的桥粱,走的是公私结盟(PPP)模式。

身兼校内区块链社群「CRYSTAL Centre」的主任,卡特也带领校内社团FinTech Society,经常为企业量身订做金融科技相关课程,而第一门课往往是「别怕FinTech抢工作,它将创造更多机会」。

当初金管局在FinTech领域点名培育六大重点技术:行动支付、身分认证、生物识别、区块链、大数据与云端运算。与此同时,与五所大学签订备忘录,培育金融科技人才,并提出许多奖助方案,诸如2017年推出「人工智慧与数据分析(AIDA)」奖学金,以及与企业合作、可深化科技技能的TechSkills Accelerator(TeSA)方案。

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金融科技硕士课程主任潘志成,澳门人,当初选择到新加坡任教,就是看中新加坡肯花资源在教育上。

今年夏天,潘志成所领衔研发的金融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Tech)就要正式开课,将是新加坡第一个专门对应FinTech的学位。4月中旬报名截止,至3月底已近150位申请,名额不到30位,竞争激烈。

资金方面,2015年6月,金管局宣布投入2.25亿新币(约台币50亿元),只要是FinTech项目,最高可提供五成经费、最多20万新币。而创投若是注资在新创团队上,也会有相应的税务减免奖励。

金管局统计,目前新加坡的FinTech新创约500家,已在当地聚集约3.05亿元新币的投资,早超过金管局的投入预算。

但新加坡FinTech圈仍持续吸引资金流入。根据KPMG报告,光是2018年就有3.47亿美元注资新加坡,共61个募资案件,数字连年创新高。

加乘效应〉创造国际连结、等待独角兽出头

「要看懂金融科技就要到亚洲来,中国的发展是最领先的,但新加坡的生态圈却最肥沃!」前年移居新加坡、英国最大智能理财平台Nutmeg创办人韩葛佛(Nick Hungerford)乐观以待。

同时具创投身分的他观察,新加坡的FinTech独角兽,假以时日会一只只冒出头。

台北富邦银行投资Nutmeg,获台湾金管会核准,将推动机器人理财服务。因为这项渊源,韩葛佛对台湾也有观察,认为科技、金融产业都发达的台湾,应有条件养出FinTech生态圈,甚至面向的是大中华市场,「跳板条件不比新加坡差!」他建议,多创造一些国际化连结,可以加速产业聚合。

「台湾要去跟别的国家比肌肉,不是对自家人秀秀肌肉就好!」中华金融科技产业促进会理事长杨瑞芬表示。

她建议,政府机关应该到国际上说清楚,来台湾注册可有什么好处、台湾有哪些企业可合作。新加坡金管局签订了全球最多的跨国FinTech产业发展合作协议(30个),台湾应该也要将FinTech提高为国家发展主轴,援引国际能量。

显然,正努力拚FinTech的台湾,还需要一个「活起来」的生态圈。如何激活?以各种条件,做大「加乘效应」的新加坡,是最好的借镜。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4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bit.ly/2I4xs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