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纪香/人手不足工作太重 离职率高怎么解?

实业家织田纪香分享用人观念与经验。(图/翻摄自织田纪香粉丝页)

缺人的时候才找人,这样做好吗?」多年前,我曾问部门经理与HR主管

他们回我:「当然是缺人才找人,不然多增加冗员目的为何?」我又反问:「找到一个适合团队能提枪上阵的人,平均时间要多长?」HR主管回我:「大概要3个月到半年。」我又问他:「能细说一下3个月时间的分配吗?」HR回我:「筛选人、电话口试、第一关面试、部门主管复试、发Offer Letter,好歹一个月。这还是理想状况,要找到资格符合的人,筛选人跟电话口试平均得花上快两个月,加上后面相关程序至报到,少说3个月。」

我摸摸下巴皱着眉头。「用人,对你们来说代表什么?是当投资还是做人力补充?」

部门经理跟HR主管摸摸头,狐疑看着我。「我意指用人目的是为了递补缺少人力,或当做长期投资看待部门成长所需的储备人才?」两位异口同声回:「肯定是递补缺少人力,公司资源有限,怎么会需要储备人才呢?」

招募策略恐出问题 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我又问:「平均部门月、年流动率,有计算过吗?公司各部门有多少比例的人想要离职?有无做过内部员工调查,了解一下员工们对公司的看法?」HR主管立刻回:「有做,公司平均大概流动率落在23%左右,内部调查则归纳出很多结论。」

「23%好高,我们做了些什么?又该怎么降下来,有没有想过?」我问。HR主管回我:「因为人员找得急、找得紧,常常不适任的人没来多久就离职,所以反复都有人离开。」

我带点不悦的情绪:「所以这就是你在面对的困境啊,高流动率,往往出在招募时的策略跟方法可能有些状况,或许因为部门缺人缺得急,但这样的流动率,不就加剧了大家工作效益低落,甚至你的工作量得不断增加才能弥补这么庞大的缺口吗?」部门经理很认真的抿着嘴思考着。

「一件一件来,看看我们到底在面对什么,再来重新探讨原本的问题。」我跟两位主管这么说。

「23%的流动率,等于公司每月差不多会流失一个人,先不论是哪个部门,对吗?」HR主管点点头。我又问:「就你刚刚谈的3个月才可能找到一个人的说法,也就是说你找到一个人之前,会先流失3个人,这还算基本推论,是吧?」

成为战力需要时间 递补可能不及流失

换HR主管皱着眉头看着我。我又说:「如果很不幸地6个月才找到一个人,这有机会发生吧?」HR主管再次点头,部门主管则点头如捣蒜

「那就是最差状况为损失6个人之后,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 HR主管跳出来试图反驳:「不是!不是每个月都会有人流失!而且又不是同个部门的人!只是流失率平均在23%左右!」我再次问他:「每个月有没有平均流失一个人,从去年的状况来看,有没有?」HR面有难色,他勉为其难的点头。

「我换个方法问,或许不是每个月都有人离职,有的月份有,有的月份没有,但应该偶尔发生一次一个部门离开一人以上的状况吧?就我所知行销部去年某月一次离开两位,对吧?」HR尴尬看着我。「再回到原本问题上,找到一个适当能立刻作战的人要最少3个月,因此一年最多只能找到9个人,但照理来说应该要能找到12个人才对?」我简单的计算一下。

HR主管依旧强力反驳:「不!又不是每个月只找一个单位的人,同时会找很多单位,所以不能单线思考,你要去想不是只找一人而是同时找多人!」我同意他的说法,没有多做回应。HR主管:「我懂你想要表达的事,但不是你所想那样!」

并非找人速度太慢 而是必须投资人力

我好奇问他:「我想表达什么?」HR主管:「你觉得我们找人找得不够用心,人员递补速度不够快,各部门主管都会来抱怨,不是吗?怪罪我们做事不认真,但人真的不好找,哪怕我们用尽各种管道,找不到适合的就是找不到!这是现在市场状态,谁来处理都一样!」

我:「不,你真没搞懂我意思。」部门经理突然跳出来说:「你是指我们要未雨绸缪吗?」我点点头:「有些接近,但又不完全是。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用人是递补人力还是投资这两个面相。」

HR主管跳出来:「我不回答了!是递补人力啊,我们持续都有在找人,所以可以提早避免人力短缺问题!你到底哪边不懂?」部门经理回他:「我觉得你可能没听懂他的问题。他提出了两个面向的问题,我刚刚想了想他的提问,好像想到些事情。」HR主管:「什么意思?」

部门经理:「我们往往都是人员离职,遇到缺人才开始找人,缺人时工作量就会由现有人员分担,等到人好不容易补上,原本压力可能又把现有人员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离开。」 HR主管:「是你部门主管要把人带好啊!我没办法管理你的部门!」

默默承担直到爆点 重复离职恶性循环

部门经理:「不不不,我没要怪罪你。现况是随着人员离去,既有人员压力会突然增加,然后原本在岗位上的人,本来分配好的工作与时间,全被打乱。例如排好的休假或是进修上课,都会因为人员离职后,要临时交接他的工作,并重新跟所有人衔接,这时间与资源的浪费比离开一个人还要影响更大。最后这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人找到之前,大家都得先默默承担并加班,而这种情绪会一直辗转各个同事之间发作,直到瓶颈出现,压力点爆开,又发生人员离职状况。」

「我还是不懂你想表达的事情,人员管理本来就是部门主管要做好的事,每个部门的功能不都如此吗?而你提到的情况,不是各个部门都得面对?」HR主管有点不耐回答。

部门经理则是突然领悟到什么:「所以他才会问到是递补人力或是投资啊!我们不该把员工视作人力,应看为人才才是。公司用投资心态去看待部门人力配置,即可以改善当人手突然不足的窘境,甚至有多余空间给部门各个员工做适当调度工作分配,大家才有机会成长,并面对工作突如其来的变更则有足够心力招架及处置!」我笑着点点头,很高兴终于有人理解。

HR主管:「讲那么一大串,不就是要我多找人啊!可是每个部门人数有上限,公司预算已经编好,我按照给予的目标照着做,哪来多余的人可找呢?」

压榨同仁绝非正解 有余裕才发挥效益

我苦笑看着他,回他:「是要多找人没错,而这些事情或许你可以想想在部门人员预算编列时,先想好怎么处理会比较恰当。例如用总预算概念下去划分,预算不变状况下,人数适度做改变。或是换个角度,你可询问公司财务现况以及评估部门状况,在合情合理的状态下,与部门主管协商,是否应该先找人进来,给予几个月磨合期,再来处理既有人员续聘或是淘汰。尤其有些人已经产生要去职的念头,可以借此机会好好谈。有筹码时不就不担心部门主管压力全往你身上丢吗?」

HR主管终于理解我谈此事的意涵,他有些不好意思的回:「你说的不无道理,我没想得太远。」我:「用人唯才,找适当的人即可,要不要培育看得是各部门文化。我倾向每个部门都要有自己培育同仁的计划,但我更期望一位好的人才,不会只在一个部门发挥。即使我们当初是因为某个明确职务找他近来,可也不代表这个人的最佳发挥效益与舞台就在那位置上。适才适所,来自于我们对人的了解与掌握,也来自于我们有足够心思跟余裕放在他们身上。如果没有余裕,整天都在救火、灭火,团队可是会跟着失火。」

「公司利润虽有限,不至于多找一两个人,利润就被吃光光。不是每个部门都比照办理,而是有些技术、专业性质高的部门,不可能期望面试找人都中乐透,一发命中难度太高。更不要因为人员不足就压迫、压榨既有同仁,即使这好像是当下唯一解法。我理解同仁们不倾向外发专案,尤其可能造成额外人力负担加重。可是要部门成长的同时,还有足够运作动能,较理想方法则是针对重点部门,以投资心态多找些人储备着,即早训练,在不过度增加负担状况下,令每个人都可参与到工作之中,直到人员进入与流出成为正向流动,不会再次卡住时,那才是我们此次讨论目的。」

「用人识才不是力,投资最大报酬不是人才付出的时间,而是他贡献的价值。」

好文推荐

织田纪香/「免洗」员工真的好吗?

织田纪香/低薪台湾集体向下沉沦 翻转思考才有活路

织田纪香/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创业找投资人务必三思

织田纪香/不满22K就创业,这场赛局你挺得过吗?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织田纪香,本名陈禾颖,台湾跨性别实业家,人气数位行销讲师,曾任KKBOX数位广告副总经理,已婚、与妻育有1女。本文转载自织田纪香脸书粉丝专页,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