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上菜──现代菜色的宋朝身世(五)

他回到眉州接了家眷,沿途风光秀美,看得苏轼流连忘返,竟然忘记在巫峡取水,不觉间就到了西陵峡

他就命人从江心取来一瓮江水,用柔皮纸封固,待冬至节回京之时送与王安石

一斗汤色 二斗水痕

王安石见到巫峡水后非常高兴,忙煨火烹煎,等到水煮沸,如同蟹眼闪烁之后,将阳羡茶取一撮放在茶碗里,沏入沸水,但只见茶色半晌才慢慢显现出来。王安石有点怀疑水的来源,就问道:「此水何处取来?」苏轼道:「巫峡。」荆公道:「是中峡(巫峡)了。」东坡道:「正是。」王安石笑道:「可别欺瞒老夫!此乃下峡(西陵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轼大惊,只得承认道:「确实是取下峡之水!老太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水经补注》里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宫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民间斗茶是什么样子呢?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记载了民间斗茶的情形,摘录部分如下:「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已经不是斗的「茶」了,而是面子,胜者洋洋得意,败者垂头丧气。

如果还想直观看到宋人斗茶的情形,我们可以看透过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卷》来看看集市买卖茶叶及民间斗茶的景象:几个茶贩在买卖之余,巧遇或相约一起。息肩于树荫之下,各自拿出绝招,斗试较量,个个神态专注,动作自如。元代书画家赵孟𫖯的《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共画有四个人物,他们身边放着几副直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茶汤注入杯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前者,似在倾听对方介绍茶汤的特色。

斗茶斗什么?一斗汤色,二斗水痕。蔡襄描述了斗茶的过程:「先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茶录》)

开斗之时,观者目不转睛。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汤色的比较也不是简单的白色,而是有青白黄白之分;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大观茶论》)。蔡襄《茶录》云:「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因为汤色反映了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

斗茶过程中,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也就是说点出的茶不能在盏上留下水痕,谁先出现水痕就为负。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水痕谓之「咬盏」,「烹新斗硬要咬盏」,「咬盏」是指茶面汤花持续时间长,能紧贴住盏沿不散,如同咬住一般。否则,汤花散退便在盏沿上现出水痕,露出一一「水脚」。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中就会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

新茶一经斗胜,便能身价百倍,「铢两直钱万」。北苑贡茶最好的「细如针……每片计工直四万钱」。斗茶就像选秀获冠者,身价倍增啊。

斗茶对用火也很讲究。根据古人的经验,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烟和异味。现代使用电磁炉可以随时控制火力,但是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了,就算是惠山泉水烹制,估计还是没有山泉水的味道。拿宋代的贡茶,用自来水烹制,照样有氯气味道,没办法,只好学个皮毛,表面附庸,只可心中风雅,如此而已。

油条蕴含百姓怨憎

我对油条的认知有二:一是老家管油条叫油馍,有一种油馍是把面和好,成饼状撒上油、葱花,再揉成面团,成饼状,放到平底锅鏊子上翻制。另一种油馍是用油炸的,做法更简单,先和一块面,成饼状,用刀切成条状,放进油锅炸,炸成金黄色时,捞出即可食用炸油馍关键在火候,好的炸油馍又香又焦又酥。每年麦收之后,乡村百姓要走「麦罢亲戚」,多是用柳条穿几串油馍放在竹篮里。这样的美食一般是小心品味的,吃不完的要挂在堂屋的梁下,自然风干,再吃起来则格外坚硬、味道格外香。那个年代食物匮乏,油馍便成了上等美食,是走访亲友的必备食品之一。关于油条,我的另一个认识是,这种食品不简单,它蕴含了数百年来百姓的爱憎,百姓喜欢吃不仅是好吃,还包含着对奸臣的憎恶与唾弃。

油条是北方人常吃的早餐,大部分地区称其为「油条」,这种食物配上豆浆或豆腐脑,那实在是完美至极。在开封,这样的早点摊处处有,市民都喜欢吃,我经常看到穿着睡衣的男人或女人用免洗筷挑着几根油条招摇过市。梁实秋说:「烧饼油条是我们中国人标准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分、不分阶级、不分老少,大概都欢喜食用。」(《雅舍谈吃》)南北朝时,《齐民要术》已记载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膏环,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强泽如饼面,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