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东南亚导演追梦2.0

文/杜晋轩

当谈论起在台湾发光发热的东南亚导演时,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蔡明亮。当他获得2013年第50届金马最佳导演奖时,他感动地说:「华人世界好像只有台湾才能做得到,一个马来西亚华侨,跟金马奖吵架,还能得到这个奖」。

蔡明亮的话点出了台湾社会包容性,而这包容性让来自东南亚国家的青年电影工作者乐于在台筑梦。

廖克发透过拍电影找回自己

人称「廖导」的廖克发来自马来西亚,今年他的长片作品《不即不离》代表台湾入围南韩釜山电影节。该片讲述廖导家族的故事,也是大时代下马来西亚共产党人颠沛流离的故事,廖导的祖父当时亦是马共党员。

廖克发认为,其实台湾有潜质成为东南亚导演拍摄「禁忌题材」的中心,因为台湾民主、自由的核心价值,让电影工作者能有自由创作的空间。以廖克发的《不即不离》为例,马共课题向来是大马政府所避讳的,即便如此,廖克发表示仍会在适当的时机,向大马电检局争取上映。

《不即不离》将于11月25日在台北院线上映,廖克发坦承台湾观众普遍对东南亚电影不熟悉,东南亚电影在台湾票房亦普遍惨澹,因此他非常感谢依然有台湾电影发行公司肯情义相挺,让台湾人看到可能连大马民众也看不到的「国片」。

除了拍过有关马共题材的《不即不离》与《爱在森林边缘》,廖克发也相当关注移工、新住民等非主流族群的议题,例如讲述来台菲律宾女移工故事的《妮雅的门》与《雨落谁家》,以及泰籍移民工与新住民家庭故事的《一起去看海》,这也许和廖克发的成长背景有关。廖克发先在新加坡大学,之后在新加坡当国小老师因缘际会之下得知原来电影是能「念」的,就毅然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念电影学系。

廖克发在学期间的作品入围不少国际学生影展与获奖,如他所拍摄的短片《鼠》获得2010年第32届金穗奖,但迫于来台的盘缠用尽,为筹学费而必须休学回新加坡工作。

原本与他不太熟的老师为此感动而要提供学费上的资助,但廖克发坚持工作存够钱后,再返台继续完成学业。最后因作品在台得奖,在恩师的鼓励下才返台继续发展。也许是廖克发这些年来体会到不少人情冷暖,才能在他的作品中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情感。

廖克发表示,虽然在台湾的日子跌跌撞撞,但透过拍电影找回自己。目前廖克发已在台成立工作室蜂鸟影像」,他表示自己就像蜂鸟,虽然小只,但肯积极努力,就能在台湾生活并自由地创作。

陈哲艺台湾让新加坡电影被看见

来自新加坡的陈哲艺,观众开始认识他,是他在2014年凭《爸妈不在家》荣获第50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最佳原着剧本奖和最佳剧情片奖开始的。

《爸妈不在家》以1997亚洲金融风暴为背景,讲述生于新加坡中产家庭的小男孩家乐,由于双亲忙于工作,而受菲律宾女佣泰莉照顾的故事,然而原本一家三口生活中所潜伏的问题,因女佣的加入而产生涟漪。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不难从中看出陈哲艺关怀移工群体的心。陈哲艺认为,本片之所以获得港台观众的肯定,是因为港台星三地社会同样有不少的移民工群体,使该电影具有普世性的意涵,重要的是台湾还是他拍电影的启蒙地。

陈哲艺于2004年首次来台,当时他已在新加坡念了3年电影学院,经新加坡电影发展局安排到台湾中影实习,自此展开了与台湾电影的缘分。陈哲艺认为台湾电影给他很多养分,如侯孝贤、杨德昌等新浪潮电影,而且他在实习期间亦参与林正盛导演的《月光下,我记得》的团队。由于陈哲艺英文能力佳,还被安排协助亚太影展常设秘书处在台湾的工作,至今每届的亚太影展他都会去帮忙。2012年陈哲艺被录取为金马电影学院第四届学员,而廖克发则是第五届学员。金马电影学院是由侯孝贤担任院长,师资涵盖电影业界知名导演、摄影师、编剧的电影学院,可见陈哲艺的创作能力备受肯定。

谈起新加坡电影,陈哲艺认为,电影产业有限的新加坡不算是电影国家,因为一般人对新加坡的第一印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并不会联想到新加坡电影,不过3年前代表新加坡在第50届金马奖得奖后,他对金马奖的雄心更大了。过去以星、马两地的视角来说,谈起华语电影时会想到「中港台星马」,但在「中港台」地区的视角中却没有「星马」地区的电影。不过由于台湾社会的包容性,已和东南亚在文化上有了更多的互动,只要有贡献就会受到认可。

目前陈哲艺已和伙伴在2015年成立「长景路工作室」,希望协助东南亚、中港台等地的潜力青年导演、创作者拍片,接下来他将展开和台湾合作拍电视剧的计划。陈哲艺认为台湾在很多方面已做得不错,其中台湾「人情味」的优势,是他在多国工作后依然感受不到的。

邹隆娜郭斯恒父母支持勇追电影梦

由邹隆娜所执导的《阿尼》,入围2016年法国坎城影展「影评人周」短片竞赛单元,为当届唯一的华语竞赛作品,该片讲述一群在高雄渔船上工作的菲律宾渔工的故事。《阿尼》的拍摄团队相当国际化,导演邹隆娜是台菲混血儿、新住民第二代,而制片郭斯恒是马来西亚人

虽然邹隆娜是台湾人眼中的「新二代」,不过她不想被这标签绑着,电影投资方亦期待她能不局限于新住民、移工的题材,认为她的能力可驾驭多元化的题材。邹隆娜称,其实大家都是台湾人,没必要贴过多的标签,而她的第一部短片作品《怪物》并非移民工题材,讲的是女高中生的故事。

爱在家看电影的邹隆娜,一开始并非念电影相关科系,她考上的是始终不感兴趣的台大财金系,大二时才毅然转学到台艺大电影系。父母虽然反对,但也无法阻挡她渴望走上导演之路。而当邹隆娜在今年4月得知《阿尼》入围坎城影展的消息时,却同时收到父亲癌症复发的恶讯,在获知入围金马最佳剧情短片的前一周,家中刚办完父亲的丧礼。邹隆娜表示,父亲生前就期待能看到自己女儿盛装出席金马颁奖典礼,如今父亲虽已辞世,相信他不会有遗憾。

对于拍摄《阿尼》的初衷,邹隆娜表示,台湾已有许多拍摄移工课题的杰出作品,她纯粹想拍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主角阿尼长年在海上漂泊,不得不忍受思念远在菲律宾女友的煎熬,让观众看到这个孤独的外籍渔工的生命故事。制片郭斯恒认为,拍摄《阿尼》的难度非常高,必须掌握素人渔工们在岸上停留的时间,因为他们是一群长年出海在高雄前镇渔港工作的菲律宾移工。《阿尼》入围坎城影展时的消息公布时,男主角正出海工作,没办法第一时间通知到。

因喜欢电影而来台求学的郭斯恒,和不少大马留台生一样,喜欢台湾且想留下来发展,但受限于以往政策的薪资门槛限制,而在台延毕了多年。目前他已和朋友在台合资成立工作室。这些年来在台湾的电影路,他的父母没过问什么,但不过问也是一种信任,他很珍惜父母亲毫无怨言的信任,让他能自由地在异乡发展。

最后,郭斯恒认为,台湾应该在制度上更开放,不要忽视在台外籍电影人的付出。例如,鼓励台湾电影人才培育与创作的金穗奖一般组,对外籍人士的报名有颇多限制,但现实面是很多电影团队已有跨国组合的存在,若摄影、演员是外籍人士,则没办法领奖。

梁德辉关注教育 丰富台湾国际观

梁德辉是毕业于世新大学广电所的马来西亚华人,最近他的毕业作品《第一志愿》获得台湾新北市学生影像新星奖剧情类第二名,并入围大陆、日本、美国和罗马尼亚等地区的影展而受瞩目。

该片是讲述两位男女主角因大马教育体制问题,而走上不同升学道路的故事。

由于大马教育体制的偏差,导致每年数以千计的人才外流,该片引起许多马来西亚人的共鸣。由于题材敏感,梁德辉的《第一志愿》只能在海外放映。梁德辉前后在台8年的学习,也仿佛是他作品《第一志愿》的缩影—大马人才往外流,不过也因为外籍人士在台发展有不小的政策限制,最终回国发展。

梁德辉表示,自己先用两年时间修完3年的硕士课程学分,回国后边工作边进行毕业制作;虽然梁德辉最终在今年7月完成毕业作品,但边工作边拍毕制,相当辛苦;虽然回国后不断接到案子,但时间因此被占满,加上6年硕士修业年限的时间压力,对于身处当时大马物价不断上涨的他而言,生活压力相当大,且《第一志愿》因题材敏感在大马寻求赞助相当困难。对于《第一志愿》的获奖,梁德辉表示,他起初担心台湾的评审和观众会因文化差异,尤其是片中大马华人社群的不同方言、口音的呈现而「看不懂」,但事实证明电影是跨语言的共通媒介,他最后感谢大家对他作品的支持,同时也感谢导师叶基固的指导。

梁德辉说,目前没有在台长久发展的打算,主因是当年大学毕业时,同样受限于外籍人士留台工作底薪约48,000的法规限制,同期的大马同学也放弃留台发展的念头,回国或到薪资更高的新加坡发展。虽然台湾薪资环境不算太好,不过,梁德辉依然鼓励大马学生来台学电影,感受这里学术自由的风气,若有机会可先在台工作几年,再将台湾的经验带回大马协助电影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