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被忽视的东南亚慰安妇

南韩政府2016年12月在日本驻釜山总领事馆前建立「象征慰安妇的少女铜像」。(图/CFP)

文/徐鹏霖 杜晋轩

国际慰安妇纪念日,8月14日这一天,一部记录中国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片《二十二》在大陆公映。短短5天之后,票房破亿人民币,刷新了大陆纪录片的纪录。尤其可贵的,是其制作成本只有100万元人民币。上映1个月后,票房收入已达1.7亿元人民币。

《二十二》上映后,在华文世界引发了不小争论,外界也越发关注这一日军暴行。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就日军「慰安妇」一事,日韩于2015年12月28日签订了一份协议,两国达成了和解。而这个和解不仅不被现在的南韩文在寅政府承认,因为从文件的内容来看,很难说这是一个「道歉」,而更像日本为了堵住南韩的嘴,而做的虚伪之举。这种「虚伪」的道歉,是受日军戕害最重的中国以及其他二战期间遭日本蹂躏的受侵略地区所不需要的。

翻看那段惨痛的历史,人们便会发现,除了中韩之外,亚洲还有一个地区饱受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慰安妇」问题的戕害,那就是东南亚。这里,似乎总是被人「遗忘」。

族群关系史 复杂交错

目前,以中国大陆与南韩向日本追讨慰安妇正义态度最为激烈,那曾遭受日军肆虐的东南亚,尽管曾有悲哀的慰安妇历史,但官方态度相对冷淡,「冷淡」的背后,成因是复杂的,无法以当地族群「民族性」一概而论。

首先,以东南亚地区的慰安妇背景来看,有来自大陆、台湾朝鲜、日本的的慰安妇被送至东南亚为日军提供「服务」,其中朝鲜妇女占多数,而当地不幸受害的妇女,虽有当地土着女性,但比例上多属移民南洋华人,还有部分是欧美殖民者在当地所生的白人女性。由于族群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在脱殖独立后的对日态度,尤其华人作为东南亚的少数族群,华人慰安妇的「正义」某种程度上因不同族群对战争的历史伤痕记忆的差异,而被当局淡化了。

其次是各族群的反殖民态度。当欧美殖民宗主国被日军击败后,同时也将白人至上的殖民意识形态给打破了,尤其日本为了美化军国主义思想,主张「大东亚共荣圈」,宣称要为东南亚各国「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独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之政治联合体,这鼓舞了当地原有的反殖民运动。而当时仍心向中国的南洋华人,因以大力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反法西斯运动,加深了日本对他们的憎恨。

因此,日本巧妙利用族群矛盾分化华人与土着关系,也导致战后各族群的不同「史观」。如一方面日本支持「大马来西亚」(Malaysia Raya)的概念,推动「马来青年团半岛印尼人民协会」(Kesatuan Rakyat Indonesia Semenanjung,KRIS)的成立,拉拢当地土着人民并承诺给予独立,另一方面则持续打压华人的经济力量及逮捕抗日华人。

日本殖民者种族分化策略,为族群关系的龃龉埋下了导火线。当日军投降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在英国「回来」前获得了对马来半岛短暂的控制权,由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成员多为有马共背景的华人,当他们对日军占领期间与日军合作的马来人采取报复行动(也针对华人「汉奸」)后,半岛各地便爆发零星的种族冲突流血事件

政经利益优先 慰安妇问题靠边

自1991年首位南韩慰安妇金学顺发声控告日军罪行,首度向世界揭发慰安妇制度,日军的这一无耻行径才终被公诸于世。1993年,时任日本官房长官河野洋平发表「河野谈话」,首次公开承认日军参与慰安妇制度并公开谢罪。不久,来自菲律宾的慰安妇受害者也开始发声。自此,慰安妇从日韩双方问题发展成国际问题。

遗憾的是,无论是自发或者被动参与,至今东南亚慰安妇受害者的人权问题仍鲜受国际媒体关注,遑论获得日本的道歉与赔偿。

例如联合国第52届的人权委员会于1996年3月18日到4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讨论1996年2月6日公布的慰安妇调查报告能否通过决议,日本派遣游说团对各国软硬兼施,成功阻止了马国派代表参与。

当慰安妇问题开始被国际关注后,马国执政党巫统(UMNO)及马华公会(Party MCA)曾着手调查,呼吁公众提供资料。但最终巫统青年团在1993年4月宣布,为与日本维持友好关系,将不再对慰安妇议题追究,当时的青年团长即是现任总理纳吉(Najib Razak)。至于新加坡,2014年总理李显龙访美时,李显龙表示「除非能翻过二战这一页,别再不断重提慰安妇、侵略、是否在战时存在恶劣行径,否则我认为(他们的关系)会继续痛苦」。李显龙认为亚洲国家重提二战历史问题,将恶化区内关系。尽管新加坡是日军南侵期间的重灾区,但新加坡建国后务实发展的意识形态,也影响了追究日军罪行的态度。

至于菲律宾,据其民间团体统计,大约有千名菲妇女被强迫当「慰安妇」,据信目前仅有70人在世。虽然菲国是东南亚国家中第一个对慰安妇问题发声的,同时菲国慰安妇多是当地土着女性,然在现实外交关系考量下,菲国政府对此一直采取冷处理。毕竟日本是菲国最大投资国之一,也是美菲战略盟友。

日本不愿彻底反省

虽日本投降已逾70年,然而日本在「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上,依然含混不清、甚至拒绝承认这些侵略行为。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并没有对战争行为进行深刻反省,其中既有日本自身的因素,同时也有国际环境的因素。

然而与日本相比,也是二战罪魁之一的德国,战后不仅清算了战争罪犯,同时也在国内肃清了法西斯的势力,并立法防止纳粹思想复活。德国在二战上的认错态度,也得到了邻国的尊重。

与德国不同的是,二战后的日本在战争问题上并没有认真反思。美国的纵容只是原因之一,日本社会深层次的原因才是根本。在战后的东京审判中,由于美国的干预,日本天皇被免于追究责任,同时大量的日本战犯也得到了赦免。这种不彻底的审判,导致日本大量法西斯主义分子在战后未受任何惩罚,很多法西斯战犯后来又走上政坛。这一系列的历史发展,也使得日本社会一直避谈战争责任。

为促成日本社会的改变,唯有持续关注更多国家的慰安妇受难者,并为她们发声,以形成对日本的国际压力。同时,也该理解东南亚国家政府与社会对此冷漠的成因,方能探寻解决之道。东南亚各国除顾及与日本经贸外交关系,也有其复杂的族群与历史差异因素,毕竟东南亚地区的族群本来就比当年被日本殖民的朝鲜与台湾更多元,而日本对朝鲜采取高压统治,对东南亚却以「解放者」的名义驱赶欧洲殖民者,日军如此策略才导致各个被侵略国如今的不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