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蔡英文的影视国家队 拯救影视产业的强心针
【文/马斌】总
统蔡英文今年2 月7 日出席「台湾电视剧产业新春餐会」时,明确提出将会支持国发基金专案,匡列新台币60亿元,以带动金控、银行、保险与创投业也投资至少60亿元,共投入新台币120亿元的资金,投资台湾本土影视产业。文化部长郑丽君也表示,文化部将要成立「影视投融资专案协力办公室」,同时也正在研议成立「文化内容策进院」,成立影视投资循环性基金,整合民间与企业资源投资影视产业,并希望结合相关部会、公广集团、驻外使馆及外贸单位的资源,组成「影视国家队」,进军国际。
在这场餐会中,最有趣的就是席间还邀请了多名金控、创投大老板出席,这当中不乏之前已经投资过影视作品,有过「不错」经验与成果的老板:兆丰金控现任董事长张兆顺,他在担任第一金控董事长时,就曾携手台企银,对电影《海角七号》融资,导演魏德圣的最新作品《52Hz,I love you》,与之前担任制作人的《KANO》,也都有玉山银行的赞助。张兆顺表示,台湾金融业的钱放不出去、投资者找不到标的物,但影视产业却也找不到资金,代表中间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政府出面扮演媒合的角色,相信会对影视产业发展带来帮助。
媒合企业融资早有先例沟通不完善难有进展
其实早在马政府之前,甚至在还没有文化部,仍是「新闻局」主掌影视相关业务时,政府就已不断提出过各种「振兴影视」方案:如最早从1989年开始实施到现在的「电影辅导金」;也是上个世纪的提案「亚洲媒体中心」;陈水扁政府的「电影政策检讨委员会」;文化部的前身文建会所成立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及融资服务办公室」等等。台湾影视产业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与挑战,政府不是不知道,但是除了偶有成功媒合的佳作,如电影《海角七号》《风中家族》、电视剧《一把青》等等之外,民间业者投融资影视产业的情况,却一直无法形成常态,不但在制度与税收上缺少了一定的法规或补助,也难以吸引大量与持续的投资,十几年来一直未见改善。
其实与许多私人企业或国营事业投资案,每每动辄数百上千亿相比,投资一部影视作品,甚至整个影视产业的产值,相对之下是小的。但若光从金钱投资的角度看这产业,那就忽略这个产业的文化与创意特性,以及其作品能持续在媒体曝光所产生的影响力等;这些特质都与一般商业行为不同,传产或大型企业要投资文创事业,必须要先研究了解。
影视产业不同于传产投资方要多了解
简单点说,甚至扩大来说,影视、文化产业比起一般传统产业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在利益上回收得「慢」,而且越慢可能越有价值,越能细水长流。这与一般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直接以数字与产量来计算,套上公式就能大概知道回收成本与利润是不同的;日本索尼企业(Sony)在1989年购并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时,就曾传出一则轶事:当索尼的高层主管要求哥伦比亚主管,报告电影公司的营收状况时,主管们表示一年的拍片量有多少,这些电影当中大概有6成可以回本,而这当中真正赚大钱的电影又大概只有一半,整间公司主要利润就是靠这3成影片的收入。索尼主管们听了之后不敢置信地问:「电影就是公司的产品,为何无法让每个产品(电影)都赚呢?」
最近大陆导演张艺谋的电影《长城》在美国票房不佳,则是再次证实,影视作品是没有公式的,砸大钱并不保证就有相对回收,这当中关系著作品的制作与创意、行销运作、通路安排等等,甚至对不同地区市场,还要了解当地文化,有不同的营运经销计划(譬如《长城》在美国的上映日期便该多加斟酌),每一项都需要操作者的长年经验与专业规划。影视作品首映后的接续操作,甚至更重要—多方、多项目与长时间的慢慢回收,才能延续作品的价值。
许多电影制片或导演,在向金融机构或大企业寻求资金时,经常因这些操作方式无法取得投资方理解,造成彼此无法完全信任,进而造成大财团对影视产业投资,就是将钱「丢到水里」的印象,顶多是换得公司「愿意支持本土作品」的好形象罢了。
台湾影视产业有潜力要更开放心胸迎接外资
其实无论圈内圈外人都会同意,台湾影视作品素质不但不差,而且在华语界,甚至国际影坛上,经常都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现。但为何这近几年来,台湾电影从《海角七号》复苏了本土片制作与票房之后,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达到高峰,之后却开始滑落?
而电视剧从进入2000年后开始的偶像剧风潮,不断有作品输出到大陆与世界各地。2011年《我可能不会爱你》,更创下一集超过200万元新台币的版权费,甚至还将故事版权卖给南韩翻拍,但从此台制剧外销大陆的价量,却也是持续下降。虽然这当中与大陆广电总局的「限外令」有些关系,但反过来看,陆剧外销台湾的价格,能从《后宫甄嬛传》的一集数十万元新台币,暴增到5年后《芈月传》的数百万,陆剧在台播出时数更是每年成长,更别提台湾影视人才不断外流的问题了。
就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影视作品叱咤东南亚,但到了80年代后期,却由于各种因素,开始跌到谷底,进入近20年的低潮期,这些现象都已经证明,台湾影视产业光靠台湾本土市场,是不足以维持的。如今产业再度面临危急存亡之秋,大陆市场的规模以及影视产业的操作方式,则是台湾影视界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对象。
回到问题的根本,影视产业最源头的问题还是资金来源,如今蔡政府与文化部终于正视这个问题,不再只是扮演散财童子,更愿意出面扮演电影人与民间财团媒合的角色,是令人兴奋且期待的发展。
事实上,金管会在2013年所成立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及融资服务办公室」,就已经在做相关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对创意产业放款,且至今成效还不错。根据金管会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止,全体公营银行对文创产业的融资放款已达新台币4,852亿元,不仅和去年同期相比成长约35%,也大幅超前金管会原订3年放款3,600亿元的目标。
但是光靠公营银行融资是不够的,国发会主委陈添枝最近已经不止一次地在媒体与公开场合表示,2017年,台湾经济发展成长的关键就在于民间投资,蔡政府与文化部若是希望台湾影视产业复苏,更应朝开放与帮助民间资金挹注,尤其金管会与投审会,在审核外资投资影视产业时,更应以开放、乐见其成的态度,帮助影视产业成长、成熟;就连棒球经典赛的国家队,都需要受过国外训练的旅外球员助阵,代表国家出击了,何况是蔡政府口中的「影视国家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