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话车/见证「水野和敏」世代的终结 他为纳智捷做了些什么?
▲何其有幸,我得以见证了纳智捷「水野世代」的开始,又何其惋惜,目睹了「水野世代」的终结。(图/资料照,以下同)
文/记者游铠丞
我有时候会跟纳智捷开玩笑说:「真要算起来的话,我跟水野和敏先生是同期踏入台湾车界的同期生耶。」事实上,2014年甫有「GT-R之父」美名的水野和敏先生加入纳智捷/华创车电的当下,涉世未深的我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波澜,但5年过去了,从Eco Hyper到GT,水野和敏先生日前传出不续约解甲还乡的消息,却让我有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慨。
或许某种程度上,「水野世代」的开启及终结,也算得上是我车线媒体生涯一个何其有幸、又何其惋惜所见证的篇章吧。
▲论调校功力,水野和敏先生无人能为之置喙,但日本与台湾当中的企业文化差异,或许是其跳脱新车开发后,至今仍难以寻求解套点的一大关键。
还记得在台湾「最后一次」的水野讲堂,我曾冒着被纳智捷原厂人员列入黑名单的风险,举手问了水野和敏先生,来到纳智捷这5年,觉得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更甚者跟Nissan比较起来,是否有遇到需要花时间克服的课题?虽说这个问题在现场工作人员的阻拦下,并没有得到水野和敏先生正面的回答,但当下水野和敏先生仍笑笑地说「在S5 GT发表前,我每天都在跟纳智捷的内部人员跟研发厂商吵架,剩下的,我们等等到小房间,我再跟你偷偷抱怨」。
现在两相对照起来,水野和敏先生当下的笑容,或许无形之中透露出某些消息。
▲从Eco Hyper到GT,水野和敏从原本的「纯调校」,试图用「硬体升级」,为纳智捷搏得一生存之道。
当然这5年来,难免总会耳闻水野和敏先生与华创、纳智捷内部同仁总有些程度不一的摩擦,再加上来自外部看衰声浪不断,内外条件如此,是否能够为之否决水野和敏先生过往5年内所付出的一切?我是觉得有些过了。
依稀记得水野和敏先生在台推出的第一款作品U6 Turbo ECO HYPER,当时公办试驾是办在现在暂时歇业的屏东大鹏湾国际赛车场,这也是首场在台举办的「水野讲堂」;在内外部硬体配置并无太大变动的条件下,挂了个Eco Hyper之后,却也让U6有着截然不同的蜕变,这一点我相信同车的车坛前辈「统哥」李一统也能做最佳认证。
不过那一篇试驾开箱报导,底下留言也让我第一次见识到台湾乡民对纳智捷嗜血的程度…。
▲在Eco Hyper资源未显余裕的条件下,GT或许是水野和敏先生得以大展身手最新/后舞台。
如果说U6 Turbo ECO HYPER、M7 Turbo Eco Hyper、U7 Turbo Eco Hyper是水野和敏先生在现阶段资源限制下,极尽所能所端出的作品,那么自U6 GT、 U6 GT220甚至是S5 GT、S5 GT225所开创的GT新世代,便是水野和敏先生首次主打、集结资源后,足以彰显其「赛道开发学」的本质流产品;事实证明,U6 GT车系着实也搏得相当程度的口碑,只是谁都没想到随之而来的S3、U5引擎召回事件,不仅重创了纳智捷品牌口碑,同时产品策略的错估,也连带让原本颇富期待S5 GT车系,在销售上跌了一大跤。
▲如果没有水野和敏先生,或许一般台湾消费者恐怕也没有机会认识东名、倍适登、RAYS这些知名厂商。
对我来说,自Eco Hyper到GT,水野和敏先生花了5年的时间在铺陈一个梦,一个「要让台湾新车能有超越欧洲车的水准」的梦;他也希望透过他经手的各式新车,告诉台湾消费者「纳智捷真的在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或许总有人会批评,水野和敏先生的赛道开发学,充其量就只是卖噱头、强「纳」所难的一套不切实际作法;但能扛得住来自内外质疑,并坚信一台经过赛道各项路况考验、调校过的新车,才是能够因应消费者各项需求的全方位产品,水野和敏先生的执拗自然是不言而喻。
▲「水野世代」的终结,是否意味着纳智捷将舍弃过往的性能导向开发哲学,外界仍在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开发、调校的功力外,水野和敏更研拟了一套横向整合的组织架构;自专业车手测试开始,透过专业车辆资讯量测系统所取得的车辆数据、乃至于后续数据分析检讨、硬体设计式样变更、零部件改版,都形塑出一个完整、循环的研发架构,确保技术团队、测试车手、配合协力厂商,皆能够在毫无阻碍的协调过程中,准确且即时地完成新车各项开发/调校作业;但这样的组织编成,是否会在水野和敏先生离开纳智捷之后,为之保留下来,没人说得准。
虽说纳智捷针对水野和敏先生离职一事,仅表示这是在合约到期、公司重整等考量下所做出的决策;只是少了水野和敏先生这块「神主牌」,纳智捷未来各式新车是否能找到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销售亮点/切入点,或许就有赖纳智捷后续得多花心思斟酌的。
不管为何,水野和敏先生在这5年内,仍竭尽全力为纳智捷开拓了一条可能的道路,只是最终尚未登上山顶,就得黯然下山,或许对这位「GT-R之父」来说,心里总有些遗憾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