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移植中国制度、文化 汉人入台成主体

台南市鹿耳门天后宫,曾在文化季的活动中,演出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登陆鹿耳门故事。(本报系资料照片)

郑成功、郑经郑克塽三代的政权维系了二十三年,他们奉明朝正朔,积极招徕沿海汉人,将中国制度、文化移植到台湾来,并在台创置行政制度、屯垦、兴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此时汉人的人数也不过跟原住民平分秋色,但他们成功地引导台湾发展为以汉人为主体的汉人社会

同治十年(1871),陈星聚在仙游县任上尚不满二年,又被福建藩台委署为福州府古田县知县,这是他任官八年中调换的第五个县令

百余年后仍流芳人间

陈星聚一向办事积极,尤其与百姓利害相关的事,更是刻不容缓。古田县是因为位于闽江支流的古田溪畔而得名,县内山峦叠障,林相优美,间有溪流纵横其间,不仅风景宜人,物产亦十分富饶。但位处古田县东部的大东乡,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许多官员从未到过该处,大东乡民便经常欠税不缴,地方官碍于道路崎岖难行,追讨不易,也就不了了之,渐渐地大东乡民就习以为常。

陈星聚上任后,为了征收赋税,不畏路途险阻,轻骑入山,一方面为百姓除强扶弱,断结词讼,另一方面为教化地方,亲自为诸生讲论文字,劝善戒恶,陈星聚的作为让乡民大为感动,从此乡俗大变,碰到朝廷征收税赋,乡民皆自封投柜,没有一家拖欠。

另外水口乡地处溪水上游,面山背水,土地贫瘠,居民素来靠种树为生,但是他们的土地,却被邻近的闽清县土豪劣绅强占,以致于百姓失去了赖以种植的土地,无法维生,陈星聚知道后,除了亲赴现场勘察,并且多次与闽清县令协商,因为事涉两县,官与官间的洽谈并不容易,既要据理力争,又不能让闽清县令有越俎代庖的恶感,这中间的分寸拿捏,自然是要十分谨慎。陈星聚一心为民,终究将这个问题解决,为水口乡民争回土地,百姓感恩戴德,无以为报,特别为他修建「生祠立庙祝祷,这已是陈星聚在闽省为官数年中,第二度被当地百姓立「生祠」供奉,可见在百姓心中,他的确是位难得一见的好官。

水口乡过去也有一位颇有功绩的县令陈清端,百姓同样也为他建生祠,至此,百姓便将二座陈姓父母官的生祠合称为「二陈祠」,并立碑为记。时光荏苒,风雨无情,二陈祠的碑文经过一百多年早已漶漫模糊。二○一六年,中国在闽江建闸,二陈祠原址为水淹没,当地百姓特将二陈祠碑记敬慎地移至水口乡村南半山腰处,并另立移碑记,记述百余年前为乡民尽心尽力的二陈事迹以及移碑经过,陈星聚或许从未逆料前后不满二年的施政,百余年后尚能流芳人间,成为百姓心中足堪追纪的典范。

中国官场素来有些劣习,其中之一就是贪污,陈星聚甫至古田县时,发现负责征收百姓粮食的粮胥,与包税的地方豪绅勾结,上下其手,以不实的官斛,多收百姓的粮食,然后再坐地分赃,中饱私囊,又将所获的不义之财用来放贷,赚取高利,让贫苦无助的百姓雪上加霜,哀哀无告。陈星聚明察暗访,多方搜集证据,罪证确凿后,将这些贪污与放贷的胥吏一网打尽,严加惩治,从此积弊尽除,再无胥吏敢违法犯纪

身居官场,官与吏本是一家,都是为民领政,为民服务,陈星聚为维护百姓权益,不惜官与吏斗,足见他自己杜绝贪污之外,也绝不宽纵他的属下,才能再三赢得百姓爱戴。

陈星聚履新古田县的这年(同治十年),正逢朝廷计典,也就是上级主官要为各地下级官员做一考核,上报朝廷,陈新聚虽甫接新职,但短短数月,政绩卓异,他的评语为「洁己爱民,实心任事」,闽浙总督、福建巡抚联袂举荐他补任淡水同知一职。

台湾在明末以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到处可见梅花鹿觅食在山岭草埔间,岛上散居着南岛语系各族的土着民族,汉人称之为「番」,今日我们称为「原住民」,他们每个「社」各有自己的地盘,但却无统一的政权或类似国家的组织。当时汉人虽也偶尔来台,或经商、或当海盗,但人数甚少。

十七世纪,欧洲各国经由海洋开始在全世界抢占经济资源与利益,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为求扩展远东地区的贸易,积极地在中国沿海寻找能够停泊船只的贸易根据地与中途站。西元一六二四年,荷兰人从大员(台南安平)登台,并定居该地,一六二七年建造了热兰遮城,做为贸易与居住的中心。

两年后,西班牙人也从北部的三貂角登台,并且先后在鸡笼、淡水建造了红毛城,做为商务与居住之用。这两国为了海权和贸易上的竞争,都不希望对方和自己共治台湾。一六四二年,荷兰人趁西班牙调撤人力之际,派军攻打他们在台湾北部的基地,西人不敌,退出台湾,台湾全岛成为荷兰人的势力范围。

荷兰人统辖台湾前后共三十九年,但实际控制和开拓的是以大员为中心的附近区域,也就是今日台南和附近地区,此时台湾中、北和东部还谈不上什么开发。他们为了种植稻米和蔗糖的需要,招募了一批中国沿海的汉民入台,此时汉人在台湾,依旧人数寡少,但局部的汉人社会已经开始形成。

汉人大规模移民入台是郑成功带来的。西元一六六二年,郑成功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从家乡福建带领数万民汉人入台。经过近一年的争战,驱逐了在台的荷兰人,这也是汉人在台设置治理机构的开始,他将汉人的政治模式带入台湾,用汉人的思维方式去建置行政区划来统兵治民,此时的汉人人数虽然仍较原住民为少,但在武力上是强者,在政权上也成为统治者。

郑成功、郑经、郑克塽三代的政权仅维系了二十三年,他们奉明朝正朔,积极招徕沿海汉人,将中国的制度、文化移植到台湾来,并在台创置行政制度、屯垦、兴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此时汉人的人数也不过跟原住民平分秋色,但他们成功地引导台湾发展为以汉人为主体的汉人社会。

区划增添 台北设府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廷派施琅攻下台湾,第二年,将台湾正式纳入版图,行政区划上设台湾府(府衙在台南),领台湾(今安平)、凤山、诸罗三县,澎湖设巡检,置台厦兵备道及总兵,隶属福建省,将台湾与大陆划为同一个行政区。从行政区的设置上看得出来,此时台湾的发展,重心仍旧在以台南为主的南部地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