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耕365/台湾社会企业撑不住? 角落微光的真实案例
图、文/善耕365
20年前,台湾社会推动与公益相关的活动并不常见,但20年过去了,现在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机构(NPO)与知名企业合作,举办公益活动。近年来,在台湾这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或团体,发展数量确实是快速的成长中,因为这些组织的核心目标,通常是支持、解决改善公众所关注的议题或事件,所以每个组织所涉及的领域不但广泛外,互相的差异性也很高,分别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学术、环保…等,在台湾各个角落里,担任起弥补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间落差的工作。
台湾社企的困境
因为不能营利,所以必须借由着公开募款,或由公、私部门的捐赠,来获得所需要的经费,一开始还好,但随着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大环境景气的影响下,愈来愈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从接受补助与捐款为主的经营型态,转变为寻求经费自立自足的社会企业(注1),希望能降低对捐赠募款的依赖,用更永续的方式,来服务弱势族群。但这条转型的道路,并非如此顺遂,根据2017年星展银行针对台湾社企的现况进行调查,发现有6成的社会企业成立不到5年,其中有4成则仍在亏损中,主要是面临「人力不足」和「缺乏行销通路」两大困难。
「角落微光」(注2)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2015年成立后,年底就推出「隐者地图计划」,培训隐者成为城市导览员,是台中最有温度,最具生命意义的导览活动。2016年发行独立刊物「小书The Small Issue」由隐者参与内容制作,2017年开始的「麋鹿很忙甜甜圈计划」,由专业面包师傅制作揉面,让隐者摆摊贩售,希望帮助更多隐者改善生活。曾遭他人质疑的角落微光,坚信理念「每一分于社会企业~10倍以上于社会」,努力帮助街友,熬到第3年,看似要成功起步的团队,却选择在2018年原本一个前所未见的社会企业,在台湾发扬其理想,于这革新的路程,团队亦曾被他人所质疑,但却以「每一分于社会企业所投入的,都将扩大十倍以上于社会!」的信念,努力帮助每一位街友脱离这暂时的身分,并培训隐者导览员,以打破社会的既有成见,重拾隐者们的自信与光荣,却在2018年宣布于4月底结束营业,虽然「隐者地图计划」的后续,由台中新兴团队「看见台中城」带领隐者们展开新的篇章,但是看着这些不断谢幕的团队,我们不禁想问:台湾的社会企业怎么了?
一时的感动,无法换来永续的经营
当我们访问到前角落微光的计划专员「刘曜宽」的时候,他表示到当初接触角落微光,是以陪伴志工的身分,那时大哥大姐们为了努力成为导览员,脱离街友争取工作机会的毅力,克服原本不敢接触众人目光的弱点,站在人群前说出自己才刚学会的文史故事,以及自己的生命故事,真的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一份从人生低谷努力往上爬的意志,让他非常感动。后来成为角落微光的工作人员,亲自培训一位大哥贩售甜甜圈和独立刊物,让这位大哥从一位原本完全不敢与人互动的街友,到最后竟成为组织里业绩最好的销售员,让他觉得先前的辛苦和陪伴,都是值得的。
感动无用,大环境就是残忍
但是个人的辛苦和感动,却仍不敌人力的缺乏,和资源有限的问题,因为组织内的工作人员很少,不但要陪伴大哥大姐、处理相关问题外,还要支撑起常态的计划运作,构思出包含设计、美编、行销推广的新计划,几乎是靠着2~3个人,去包办整理单位所有的事物,有时也要做到类似社工性质的工作,所以对于人力与时间的控管上,根本不符合经济成本。另外,针对所推出的计划或商品,可能会因为天气或时间上的波动,例如:天气热大家不会想来听导览、平时的上班日客源较少…等,虽然商品售出率是因人而异,但是主要还是要回归到商品本身的竞争力,单单只靠公益来包装的商品,不可能持续热销,到最后还要跟一般商业公司做竞争。
有理想不够,活下去才是最终目标
刘曜宽认为如果当社企的经营模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新和商业的话,未来经营上的方向,首先的第1点,一定要去观察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才是重点,因为借由目标受众的加入和参与,去一起解决我们想要改变的社会或是环境问题,才能真正有效的去推动并永续执行下去;第2点,就是商品的行销了,一个好的商品如果没有消费者的支持,在强烈的竞争压力下,最后还是会落入没有收益的窘境。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若要依靠外界的资源,并不能维持长久,所以如果未来还想踏入社企领域的人们,一定要以「创业」的概念来经营,找到自给自足的商业模式后,自然就能达到实现社会公益的理想。现在社会上,有不少身经百战的科技界前辈,不只愿意出钱,还有心想要栽培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年轻人,一起经营社会企业,但是年轻人通常过于理想化,缺乏经营上的历练,如果可以利用年轻人天马行空的创意,配合「在商言商」的专业经营者共同经营下,一定会比单打独斗容易成功,更拥有永续经营下去的竞争力。
未来台湾政府可以协助的方向
在台湾,最近社企这个名词很热门,吸引很多人投入参与,但是由于目前政府还没有把社企,明确的定义和划分出来,在整个情势尚未明朗的环境条件下,放任其自由发展,又涌入大量的竞争对手,一定会让社企未来的走向大乱。除了政府的辅导和规划外,社会上的大众也应该要有更多的参与和认同,虽然现在大家消费时,看重的是CP值(性能与价格的比例),但是有许多优质、有内涵的东西,却无法用CP值来衡量和比较,还是需要靠着大家努力的推广与支持,才不会让这样的事物,在商业的竞争下被牺牲掉。
或许以上的论述会让很多人觉得是乌托邦的想法,但如果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做到该尽的社会责任(注3),将原本外溢出去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等处理好,也许根本不会有「社会企业」这个名词的出现,因为有很多的事情,原本就是企业与社会大众该负的社会责任。虽然如此,他还是祝福在社会企业这条路上一同奋战的伙伴们,「大家加油、持续努力!相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改变这个社会和世界。」
(部份资料、照片提供:角落微光)
注1:「社会企业」是一种可以同时具备社会关怀和获利能力的公司型态组织,特色是将一般企业应尽的社会关怀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转换或发展成为能够永续经营的商业行为公司。注2:「角落微光」是是中台湾地区第一个独立运作,扶持与训练隐者的社会企业;而「隐者」则是对于包含街友,中高龄失业者与独居长者…等相关弱势族群的另一种称呼。注3:「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一种道德或意识形态理论,主要讨论政府、股份有限公司、机构及个人是否有责任对社会作出贡献。正面是指有责任参与社会活动;负面则指有责任不参与。
善耕云端找公益,服务学习真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