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台版变形金刚」推手 挺进日本艺术展
文/黄亚琪▲「台版变形金刚」推手张吉泉。 (图/商业周刊 摄影程思迪)
当全球正为好莱坞特效电影《变形金刚4》喝采时,台湾云林县虎尾镇一五八产业道路旁的一家小工厂,所打造出的「台湾变形金刚」舞台车,也备受瞩目。它受邀至日本最大规模当代艺术横滨展,担任8月1日开幕主秀。
打造这台让日本人直呼「Amazing(惊奇)!」的舞台车推手,正是台湾舞台车之王的张吉泉。他制造舞台车已有22年经验,全台湾约700辆舞台车中,逾四成是出自他所创立的吉大笙业工程。
4个月前,日本著名艺术家柳美和与她丈夫木村,以及曾以「STAGE(舞台车)」为主题、得奖无数的摄影师沈昭良,来到台湾虎尾镇的乡下一家小工厂。
一支笔,打开了彼此的共鸣。尽管双方语言不通,须透过翻译,但张吉泉透过画笔,一条线、一条线在纸上画出的3D车体图样,竟与柳美和的想像不谋而合。
本以为双方合作会产生困难,却没想到靠专业「频率跟得上」,张吉泉分析,「我们没有技术问题,只有时间压力。」因为短短4个月,就须打造出从叠合到开启不超过10分钟、舞台宽21呎、约10吨的车体,还需要运送至日本并组装。
最困难的是,支撑车体舞台后方的掀背背板,仅靠两根铁柱承受整个舞台重量,一旦不够坚硬,整个舞台就会倒塌。「他们家的车体就是架子很稳,」包场节目厂商、金彩凤综艺传播公司的第二代负责人梁铭宏说,他的公司从父执辈开始就跟张吉泉采购舞台车。
在台湾,舞台是静态的,但为日本打造车体的困难度,在于将舞台变成动态,还须与台上表演者的视觉连结在一起。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运到日本,他仅打造车体,到了日本才会和车头组装,这无疑又增加难度。
沈昭良分析,如果是以一台车申报过海关,有进口限制会拖延时间,但张吉泉选择拖车式舞台克服难题,申报时是「一箱货柜」而非一台车。
张吉泉能打动以龟毛、讲求细节闻名的日本人,源自于一个「不想被驯养」的念头。国小毕业的张吉泉,13岁就走出虎尾,到外地从音响制造学徒做起。20岁时,累积了一笔资金,创业开起维修小店。
90年代,台商外移、中国低价抢单,张吉泉不想被挖角「驯养」,在技术被掏空后被迫回乡;也不愿在只懂技术却不会销售的状态下,被市场淘汰。危机感重的他,走上创新之路。
为了生存,国小毕业的他勤读各种技术、管理书籍,还寻求虎尾科技大学育成中心老师的协助。除了音响专业,他还自学材料、灯光、力学、机械等学科,才成就了今日他从头到尾、一手打造整台舞台车的能耐。
迄今从虎尾这间不过约200坪大的工厂所出产的车,已经超过300部,也是台湾少数制造拖车式舞台车的工厂。
「方便又便宜,才能生存,」这是张吉泉从打造第一台草根电子花车,到日本展演,这段历程中最大的体悟。然而,简单道理背后,源自一股不愿被驯养的韧性,也造就了符合当代的精致之美,同时也让一般人眼中正凋零的舞台车商机,有了走出海外市场的机会。
【 更多报导 】
流错汗会加速老化!日本汗博士教你5个方法判断:你流的是好汗还是坏汗?
把爱给老婆,跟小三只是肉体关系,谁说「三人婚姻」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