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风已转向 中美尽快恢复谈判

旺报社评

随着全球疫情阴霾逐渐褪去,世界经济开始步向正轨,市场关注焦点也转向「促成长」,这也让沉寂许久的中美经贸谈判重新浮上台面大陆副总理刘鹤1周内与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财政部长叶伦视讯对话,紧接着两国商务部长也进行交流讨论,中美经贸风向开始转变。

官方对抗 民间合作

这几次对话并未宣布任何实质成果,但从会后新闻稿来看,双方都认同发展双边贸易非常重要,也认为有必要坦诚解决双方关切的议题中美台面上对抗归对抗,台面下仍有合作的需求。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如何透过沟通对话化解彼此疑虑,加速经济成长,不只攸关中美双方利益,也牵动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步调

贸易战开打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出现裂痕,但相互依赖程度有增无减。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20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5867亿美元,较2019年成长8.3%,已逼近贸易战前的高峰水准。其中大陆对美贸易顺差高达3169亿美元,比贸易战开打前(2017年)还多出15%,其中有数月甚至创下历史新高。

投资面来看,外人直接投资(FDI)金额虽大幅下滑,但部分企业对中国布局依然很深,日经亚洲最近一篇报导指出,美国科技大厂苹果2020年采用的中国供应商,从2018年42家跃升至51家,首度高于台湾供应商家数。今年前4个月,陆企赴美纳斯达克上市筹资金额来到6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8倍,更比2019年整年35亿美元翻了将近1倍。这意味贸易战并没有让中美经贸与投资关系脱钩,在市场力量驱动下仍能维持连结。拜登即使延续川普抗中路线,民间却更倾向中美将在竞争中创造合作的元素。

美国参议院刚通过的《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USICA),以全面扶植美国新创科技产业发展为立法宗旨,希望赢得与中国的科技竞争,美国商界却担忧,部分条款可能影响未来美国企业在大陆的投资与营运,尤其是半导体及医疗器材产业,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他们大声疾呼,应该修订部分争议条款,同时也希望拜登政府不要设置新的贸易壁垒,以免冲击出口、伤害就业,甚至进一步拉抬物价

这样的呼吁,有其道理。5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5%,创下13年来最大增幅,剔除能源及食品的核心,CPI更是大增3.8%,写下29年新高。通膨压力愈来愈大,其中一部分是基期因素使然,但进口原物料及相关货品价格大幅上扬,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关税扮演的关键角色。

调降关税 中美两利

美国对中国进口商课征的关税,依旧受限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对高达2500亿美元商品课征25%关税,1100亿美元商品课征7.5%关税。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统计,2021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平均高达19.3%。知名信评机构穆迪出具的报告更指出,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高昂关税成本,不仅大部分转嫁给美国进口商,大大加重美国企业的负担。如果关税继续存在,接下来恐怕不只会加剧进口商或企业的成本压力,更会进一步传导至美国零售商,从而推升消费者物价。

换句话说,降低中国进口商品所课征关税,将可减缓美国的通膨压力。对快速复苏中的大陆而言,也需要美国这个外部市场的支持。美国仍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消费能力,更是大陆重要的出口市场与顺差来源。调降关税不只美国得利,大陆也将受益。更不用说,大陆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仍需大量外部技术的奥援。若能透过贸易谈判,彼此交换利益以解除部分科技管制,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中美都有动机诱因重回谈判桌,但步调可能得再快一点,一旦通膨失控或疫情再度复发,重启中美经贸谈判,恐怕又将遥遥无期,此刻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