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米+野菇放滚水没变色!安心下肚却全家上吐下泻急送医
前几日中部地区多午后雷阵雨,各种菇类纷纷冒出来,南投县中寮乡一名年约60岁廖姓男子,在自家后院摘采野菇,原以为是美味的鸡肉丝菇,却在吃下肚一小时,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幸好就读高中的女儿上网查询,发现可能误食了有毒的「绿褶菇」,赶紧送往医院急诊就医。
廖妻表示看到先生抱着一篮野菇回家,起初有点担心,想起老一辈的长者有教可以将野菇与生米放置于滚水中来检验,米若没有变色,就是没毒。因此廖家人在测试后便安心地享用菇菇料理,没想到这方法失败了。
南投医院肾脏科叶哲廷医师表示,未听过煮白米来辨别毒菇的方法,他说毒菇种类繁杂,所含毒素也不相同,其检测和解毒方式当然也不一样。因此呼吁民众别单纯依靠单一毒物检测方式,最好是不要轻易采食野外植物,以免误食而中毒。
▲若误食毒菇(如图所示),应尽可能地保留菇类的食余检体,供医师诊断及治疗。(图/南投医院提供)
叶哲廷医师说,菇类中毒的案例当中最常见的便是误食绿褶菇,它颜色呈白色及浅褐色,跟可食用的鸡肉丝菇相似,常被误食中毒。绿褶菇的菌盖开始是半球形,之后平展,菌褶开始是白色,后来呈淡黄绿色,所以叫「绿褶」菇。
绿褶菇的菌柄长约10-20公分,有菌环围绕,这和鸡肉丝菇不同。食用后约30分钟至3小时,会出现肠胃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等。对于绿褶菇中毒并无特定解毒剂,治疗方式为支持性疗法,中毒时如果即早就医诊治,大多可以恢复而不会留下后遗症。
洪弘昌院长表示,由于野菇要从外观分辨是否有毒性并不容易,建议民众应避免采摘、食用来路不明的菇类,以免中毒。若误食了毒菇,应尽可能地保留菇类的食余检体,供医师参考,以例后续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