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不是吃素的!饿了就分泌毒素杀虫吃

杏鲍菇不是吃素的,研究发现饿了就会分泌毒素瘫痪昆虫吃。(图/报系资料照)

通常去素食餐厅都会见到杏鲍菇,但原来杏鲍菇不是吃素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团发现,蚝菇、杏鲍菇等侧耳属(Pleurotus)真菌为相当常见的食用菇类,亦称为食肉真菌;在贫瘠环境中,这些菇类的菌丝会麻痹并杀死线虫以获取养份

中研院指出,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来研究食用菇类麻痹线虫的分子机制,发现当线虫碰到蚝菇的菌丝时,线虫肌肉里的钙离子浓度会异常的飙高,使得肌肉过度收缩而麻痹瘫痪。接着,研究团队筛选随机突变的线虫并找出具有真菌抗性的突变株,发现真菌的毒素需要透过线虫的感知神经纤毛进入线虫体内使其麻痹,当线虫因突变而失去感知神经上的纤毛结构时,他们就对蚝菇毒素产生抗性,但是只要恢复一种感知神经元的纤毛结构,真菌便能再次麻痹突变线虫。

(图/中研院)

研究团队还发现,此真菌毒素能造成神经与肌肉细胞快速的坏死,造成线虫细胞快速死亡的机制与现有的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涕灭威左旋咪唑等截然不同。现在的抗寄生虫药物是影响寄生虫的神经活性,菇类的毒素则是能直接造成细胞死亡,因此在未来可望发展成新的生物防治方法应用在农业上,或是开发出新药物,以对抗感染人体动物寄生性线虫。

除了上述提到的食用菇类之外,科学家已知在土壤中有另外一群「线虫捕捉菌(Nematode-trapping fungi, NTF)」,在环境养分不足的条件下可以感知到线虫的存在,发育出具黏着力陷阱(捕捉构造)来捕捉线虫。

为了了解线虫及线虫捕捉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薛雁冰研究团队也在台湾各地采集了许多土壤样品来研究线虫捕捉菌与线虫的分布。研究发现,线虫捕捉菌与线虫普遍存在于野外的土壤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台湾土壤样品,都可以同时分离到线虫捕捉菌与线虫。

实验也发现,线虫捕捉菌可以补食多种线虫。研究团队将一株产孢生长能力与制造陷阱能力均突出的线虫捕捉菌进行基因体定序解码,以期深入研究线虫捕捉菌捕捉线虫的分子机制;进一步发现,线虫捕捉菌需要G蛋白讯息传递才会产生捕捉构造,证明了G蛋白在线虫捕捉菌的捕食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研究不仅建立了新的模式菌株,并发展出多项有利的分子生物工具,将有助于后续了解线虫捕捉菌捕捉线虫的机制,以期在未来发展出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来防治危害农业的各种寄生性线虫。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