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典志/2019年iPhone发表会的「创新原罪」

▲为什么大家都说 iPhone 发表会愈来愈无趣?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创新。(图/记者洪圣壹摄)

施典志资深编辑译者社群经营者讲师、自由部落客,曾任PC home杂志副总编辑、T客邦创办人博客来总经理特助、Yahoo奇摩社群经理(无名小站、知识+、Flickr)、Rocket.cafe 火箭科技评论编辑总监,目前在ETtoday负责某神秘小计划。

苹果 2019 年秋季发表会后,照例又有一堆媒体和网友在酸,说新产品了无新意,发表会很无聊等等。

手机好到超过一般人需求

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大一部分原因,往往是因为高阶消费型资讯产品,早已离一般人的生活愈来愈远;发表会中提到的各种软硬体创新,其实老早就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日常简单需求。

举例来说,iPhone 11 Pro 的三个镜头,看起来确实很酷,也是手机摄影技术上的一大突破;但多数人可能只要用个低阶手机,再加上整容修图软体,就可以用得很开心了。

既然大多数的功能跟一般人无关,再加上价钱又贵上一大截,多数人当然会觉得「了无新意」—不是真的没有创新,而是这些创新离一般人愈来愈遥远。

▲iPhone 11 Pro 的三个镜头,看起来确实很酷,也是手机摄影在技术上的一大突破。(图/记者洪圣壹摄)

高阶机,就是专业

苹果当然愈来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今年开始把高阶款 iPhone,一般人用不着的三镜头系列,加上了「Pro」的标签,表示这个是专业适用的机种

我觉得这个策略比什么 R、S 之分要清楚得多了。就像当年 Steve Jobs 再度回到 Apple,一举把原本复杂的产品线,依照「桌上型/可携」、「消费等级/专业等级」的逻辑,砍到只剩下四种产品:

▲Steve Jobs针对Apple产品定位出4大类别。(图/作者提供)

今年 Apple 也让 iPhone 回归这个产品线逻辑,把高阶机种也挂上 Pro,所以整个 Mac、iPhone、iPad 的产品线区分概念,也变得更为一致,就像这样:

▲Apple 产品线的区分概念。(图/作者提供)

这样的清楚区分,有助于用户正确挑选自己适用的产品;所以用不着那么高阶功能的 iPhone 用户,去买价钱相对合理的 iPhone 11 就好。

认为自己有专业机需求的用户,多付一点钱去买专业机种,当然也是应该的;就像想开好车的人,多半不会一天到晚嫌 1A2B 太贵

关于 iPhone 11 Pro 的专业用途分析,大家可以看看这篇好文。

接下来,顺便来谈谈所谓「创新」的意义。

批评发表会了无新意,这种批评本身就很了无新意

要谈创新,就必须把创新这件事,放到它的脉络里来看待,我们才能好好思考一下创新到底是什么。

这些年来,每次 iPhone 的发表会一结束,我们必然会在媒体或网路上听到「了无新意」的批评。

说实话,这种批评本身就很了无新意,真是听到耳朵长茧;来,哪一位可以告诉我,其他厂商做了什么革命性的创新?Google 的 Pixel 系列、Samsung 的 Galaxy,近年来不都也是这里加强一点,那里升级一点?哪一家有什么真正革命性的创新?

这里不是要帮 Apple 或各家厂商叫屈;而是要说,在一个成熟的产品领域中,要年年出现让大家大感惊艳的革命性创新,本来就愈来愈困难。

汽车界所有的创新,几乎都是渐进式的创新。(图/pixabay)

成熟产品的创新「原罪

先不看手机,来看另一个极为成熟的产品领域:汽车。

很多汽车大厂的产品线,都是遵循两三年一次小改款,四五年一次大改款的节奏进行;但平心而论,不论是小改款或大改款,除了近来的电动化大潮之外,这二十年来,汽车领域可曾出现真正革命性的创新?

没有,汽车界所有的创新,几乎都是渐进式的创新:引擎一代比一代省油高效、安全性一代比一代提高、电子配备一代比一代丰富,余类推

智慧型手机的硬体发展到现在,也已经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它也从全新的科技产品,变成像汽车一样极度成熟的一般消费品。所以在手机硬体领域能做的「合理创新」,就和汽车一样,也是渐进的:处理器愈来愈快、荧幕愈来愈漂亮、照相愈来愈强,电池续航力愈来愈长,等等等。

除非手机的元件技术出现重大突破,例如可以把电池、处理器和其他零件全部变透明,那就做得出外观有如一片玻璃板的全新概念手机;不然手机界在未来五年到十年之间,我想很难再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革命性创新。

为赋新辞强说愁

不少自我标榜是「革命性创新」的,有的其实没那么革命,有的甚至因为「为创新而创新」,反而变成灾难一场。

例如可折叠手机,就是典型「为创新而创新」的案例华为的折叠手机在上半年喊得很大声,到现在仍然没有正式开卖;三星的折叠手机更惨,在技术还没有真正到位的情形下就拿出来,结果几个科技记者一测试就坏掉了,只好赶紧宣布延后上市。

▲创新的价值,在于高效率地解决既有问题。(图/pixabay)

像这「为创新而创新」的创新,在科技行销界其实案例所在多有;像是在冰箱上装荧幕来上网、各种可爱但是傻不隆冬的家用机器人等,都是血淋淋的失败案例。

硬体的创新极度受限于元件的技术瓶颈,但是软体或服务则没有这些限制,所以未来大家会看到一个现象,更多的创新将会来自软体或服务领域。

创新的价值,在于高效率地解决既有问题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社会大众用来检验软体和服务是否创新的标准,往往会比硬体的创新更为务实;因为软体和服务必须要高效率地解决现有的各种问题(另一种说法叫做「痛点」),才能展现出创新的价值;这种创新往往会是突破性的,而非渐进的。

用这个标准来看上面提到的「智慧冰箱」和「家用机器人」的创新失败,其实就很清楚:这两种东西并没有更高效率地解决现有的问题,所以根本就不算是创新。

也因此,我们如果用相同的标准,来看硬体的创新,也许就能更加准确、更能抓到重点,也更能理解为什么硬体创新如此困难,而不是只是看爽的,或是沦为比较规格数字高下的赛猪公游戏。

热门推荐》

►新媒体为什么也不好过?为什么难以找到可依赖的商业模式?►这个时代,为什么还要继续写部落格? ►看更多【施典志】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施典志《Medium》。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